小時候,我們常常心懷夢想,想要改變世界,讓她變得更加美好。逐漸長大后,開始學習、工作、生活。兒時的夢想在不斷面對的困難和失敗前慢慢退縮,在內(nèi)心越來越多的疑惑前停步不前,在每天日復一日的瑣事前消融殆盡。

偶爾有空,翻翻舊相冊,看著照片中年輕而昂揚的自己,不由會讓人想起那段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歲月,想起自己曾經(jīng)的夢想,想起自己也曾渴望成為撬動地球的人。然而,回頭看看鏡子中的自己,和巨大的世界相比好像如此弱小而單薄。不由嘆氣而自嘲,“夢想終究只是夢想而已”。

回想自己的夢想從產(chǎn)生到消失的過程,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夢想的實現(xiàn),通常會在內(nèi)心不知不覺設定很多前提條件。

兒時,我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精神為自己設定了高遠的夢想。隨著慢慢長大,這種無畏的精神不斷遇到挑戰(zhàn),也越來越使自己將夢想的實現(xiàn)依賴于各種條件的具備:自己的學習成績、畢業(yè)院校、工作單位、同事是否友善、是否得到領導賞識、有沒有海外經(jīng)歷,從自己的身高、體重、外貌、父母有沒有實力,到公司的效益、行業(yè)狀況、社會風氣、國家經(jīng)濟的走向、世界和平等等,無不成為我們夢想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

對于各種條件的苛求,讓我們將撬動地球的支點放在了外在條件上,一旦外在條件有所缺失,這個支點崩塌,我們的夢想也隨之不復存在。

這個支點到底應該放在哪里呢?古人認為,想要具備光明的德操并要將它廣播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先要有誠心;要想有誠心,先要增長自己的學識。增長學識的途徑是明析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

佛教認為,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緣起性空,萬事萬物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而沒有一個固定的常態(tài)。任何一個個體的轉(zhuǎn)變都是一個因,能夠成為外在世界改變的緣起。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在兩周后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而個體的轉(zhuǎn)變,其根本在于“心”?!靶摹钡挠绊懥α磕軌虿粩喑掷m(xù)、發(fā)散、蔓延。猶如投進水中的一顆石子,漾出的漣漪可以波及整個湖面。人心亦如是。善心引導出善行,善行感動社會人心,又會激蕩出更多的善行而溫暖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讓世界為之動容。

撬動地球的支點,在人的內(nèi)心。在每一個人的心,孝順之心、恭敬之心、善良之心、慈愛之心、包容之心、救護之心,乃至對萬事萬物猶如慈母愛子一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

這個支點,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