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GMP管理部一行10人來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區(qū)西北邊,鳳凰嶺自然風景區(qū)內的龍泉寺。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仁愛慈善基金會仁愛心棧項目部張銀明老師。
張老師簡單介紹了當天行程后,帶我們來到了龍泉寺門前。龍泉寺座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山腳下,始建于遼代陰歷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山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已有六百多年。
張老師一路給我們介紹了龍泉寺正門矮小的內在含義;金龍橋來歷;銀杏樹神的傳說;魏老爺?shù)?、魏老爺塔和石頭鞋的故事。并帶領我們在石橋上想象在心中榜樣的帶領下,繼承榜樣的力量走過石橋到達天王殿門口。
經過千年杏樹旁邊的石梯,進門后一面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墻體,繞過墻體,眼前豁然開朗。空地上有香客用蠟燭排了大大的佛字,正在逐支點燃祈福??盏厍胺降呐_階上是“西方三圣”。龍泉寺大型法會都是在這舉行的。
從旁邊的側門進入另一院內,正是天王殿后方,院中正中間是大雄寶殿,左邊是地藏殿,右邊是觀音殿。大雄寶殿門前兩顆勁松,也是有千年歷史。大家在這點燈祈福。
我們沿著山路開始游覽鳳凰山,來到愛情同心林、仙人洞、水簾洞、觀景臺、三佛洞等等。
下山后,已近到了用午齋的時間。男女分開,且進入齋堂后須止語,每個人自己去取兩個碗和一雙筷子。放置桌子邊緣。用齋飯前唱誦供養(yǎng)偈。用齋飯時“一半”、“一點點”、“不要”等均需要用手語表示,且不得剩余食物。
用完齋飯,從齋堂出來,等同伴時偶遇龍泉寺住持學,一起合影留念。
下午,我們祈請到了基金會主管法師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用佛教智慧為大家答疑解難。在這兩個多小時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也提了自身疑惑或想得到幫助的問題。賢啟法師一一作答,充滿了智慧。
原來龍泉寺并不像外界傳說的只收高學歷人出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來。但是每一步都有相應的考試,只有通過才能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來龍泉寺出家的人,各種學歷、各種閱歷的都有,有博士,也有初中畢業(yè)生;有年輕人,也有見過很多世面的。佛門對人才的要求和選擇,與俗世間有所不同,每個人的善根和因緣也并不與學歷掛鉤。出家修道的路上,低學歷的人并不見得比高學歷的人差,有時可能剛好相反。選擇出家不是消極避世,大家在這里通力協(xié)作,服務于社會,并獲得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是更有進取心和責任心的體現(xiàn),反而是大丈夫所為。
告別了賢啟法師,張老師帶我們去了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展廳,給我們播放了《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五周年紀念宣傳片》、《一個外國人眼中的龍泉寺》,并和我們講述了很多關于基金會和龍泉寺的故事。對龍泉寺也有料一個全面的了解:寺內設置許多專業(yè)的職能機構如:工程部(負責寺院的各項建設);文化部(下設:DVD制作中心、編輯中心、翻譯中心、北京復興大國學文化基金會);慈善部(下設: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弘宣部(下設:龍泉之聲傳統(tǒng)文化網);教化部(下設:法會處、學修處、研修處)。還有這里的大批志愿者,他們會配合道場需要,完成師長心愿,參與寺院建設,廣集?;圪Y糧,并參加學佛小組學習和聯(lián)誼活動。
龍泉寺志愿者團隊是由眾多自愿并義務承擔寺廟和法會相關工作的居士組成,如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慈善人士、網站技術工程師、土木工程技術人員、文字編輯、翻譯人員、電水暖廚藝技術員及保潔等等。其中有長期在寺院護持三寶的常住居士、有做幾個月或者一年以上的專職志愿者、有利用閑暇時間來寺里日行一善的朋友,更有一大批在家里工作生活之余的參與志愿活動的社會愛心人士。
龍泉寺為佛弟子們搭建了各種平臺,讓每一位佛弟子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并與師長一起做利益眾生的事業(yè),使自己福德、智慧增長。這里不發(fā)工資,個人也用不著錢,需要的物資都可以到庫房去領取,‘按需分配’。飲用的是山上引下來的泉水,吃的是自己種的有機蔬菜?!闭f起有機蔬菜。接下來我們就參觀了龍泉寺的大地心農場。
大地心農場內的所有植物均由僧人或志愿者種植,農場里不但有時令蔬菜,還有各種水果,更有成片的花卉與藥材。
轉眼時間已是下午四點半。我們在意猶未盡中離開的龍泉寺,返回世俗世界。龍泉寺之行雖然結束了,但對我們的影響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