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3月8日起,每天清晨,閔行區(qū)都市路莘朱路路口都在創(chuàng)造許多奇妙的相遇——“早上好,請喝一杯愛心粥,祝你一天好心情!”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這個路口會遇到一些身著桔色馬甲、頭戴藍色帽子的陌生人,他們端著一個塑料杯,30°鞠躬,微笑著奉粥。
路人們反應各異:有的快速走開,有的拒絕接受,有的還笑他們作秀,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卸下防備,接受陌生人的愛心,匆忙趕路的臉龐已從僵硬變得柔和,開始微笑。
這個路口已經成為慈善團體“仁愛心?!钡闹驹阜拯c,8個多月來,已有2500人次志愿者風雨無阻地送出近4萬杯愛心粥。一些路人也從喝粥人變成了奉粥人。昨天凌晨4點30分起,本報記者全程觀察了這杯愛心粥制造的奇妙相遇。
愛心傳遞,溫暖人心。
“感覺心里暖暖的,正好沒時間吃早飯,在路口等紅燈時就能喝起來了?!焙蜗壬撠熕蛨蠊ぷ鳎刻旃ぷ鲿r間為5點到7點30分,他說:“以前都沒時間吃早飯,現(xiàn)在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喝一杯粥的習慣。”
8個月來,有人習慣了喝愛心粥,但也有人不愿接受陌生人的贈與。昨天適逢工作日,記者觀察到盡管志愿者不停地微笑奉粥,但30分鐘內,也只送去5杯粥。志愿者應龍對此早已習慣了,他說:“不少上班市民都趕時間,但我們仍希望通過微笑服務,讓人們一天的心情都能變得舒暢點。”
應龍是志愿者中的“元老”,3月起就開始奉粥,除了周六,他每天都來。“有些路人每天都碰到,慢慢成為了朋友,但他們出于各種原因并不一定都接受我們的愛心粥,有的會抽空聊上幾句,有的則報以一個微笑?!敝驹刚咴诓┛蜕蠈懙溃骸白钇婷畹氖悄吧臏嘏嘤觥!?br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76歲的孫阿婆就是被路口的奇妙相遇吸引而來的。孫阿婆與癌癥抗爭32年,經歷4次手術,家就住在附近。一個月前某天的一次散步,讓她接到了一杯愛心粥,她覺得這杯粥讓她感受到了人與人的關愛。因為治療,孫阿婆左右手臂粗細不一,她說:“我的手現(xiàn)在只能承受一杯粥的重量,奉粥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愿意每天來這里傳遞發(fā)自內心的關愛?!?br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8點10分,200多杯愛心粥奉送完畢,記者發(fā)現(xiàn),接受愛心粥的有九成是平時沒時間吃早飯的上班族,也有部分是乞討者,他們有的會自己拿個大鍋來裝,吃一天。與地鐵中的上班族不同,這里沒有“低頭族”,也少有表情僵硬的人,這個路口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
用心篩選,精心熬制。
奉粥,只是愛心粥的中間一環(huán),前期的熬制,后期清潔,以及食材采購都融入了志愿者的默默付出。這個志愿團體名為“仁愛心?!?,現(xiàn)在在全國各地已有12個分棧,奉粥有著規(guī)范的標準流程。閔行區(qū)都市路莘朱路路口的粥是由仲盛世界商城內的597素食餐廳熬制的。
早上4點30分,商城還沒營業(yè),志愿者梅勇華、陳蕾就通過貨梯前往餐廳開始了一天熬粥的準備。由于已經做了半年,他們分工明確——4斤綠豆,10斤大米,每一粒都經過陳蕾的精心篩選和淘洗;點火、掌握火候、搬運物資,梅勇華負責掌勺以及重體力活。
陳蕾說:“綠豆與大米4∶10的比例是經過測試的,這樣熬出的粥既不稠,也不稀,剛好適合路人邊走邊喝?!辈煌谛〖彝サ陌局啵?00人份的“大量粥”不光要借助專業(yè)廚房,還要對細節(jié)反復研究,才能熬出好喝的粥。
梅勇華原來從事技術工作,如今成了熬粥能手,對時間和火候做到了精準把握——“先放入綠豆,大火20分鐘左右加入大米,再經過35分鐘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最后悶5分鐘會更香?!痹谝粋€半小時的熬制中,梅勇華需要不停地攪拌,一邊觀察粥的粘稠度,一邊調整火候。
身穿統(tǒng)一服裝,在廚房內不一會兒就出汗了,但梅勇華和陳蕾還是堅持著裝規(guī)范:“帽子、口罩、手套、袖套都是入廚房的基本裝備,此外,我們都需要有健康證?!?/p>
這杯粥看似簡單,其中的智慧卻不小。“一粒粒米,就像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很硬很自我,大米經過水洗、攪拌,在水當中相互碰撞,經過長時間磨合,米開了,香味也出來了。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在相互磨合的過程中,人的心也打開了,能凝聚在一起,這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磥矸钪嗟某踔浴!?/p>
推廣不易,貴在堅持。
志愿者們真切地感受到,愛心粥推廣之路不易。剛開始時,也曾被路人指責:“你們是作秀吧?”“這個粥干不干凈?”由于粥車占道,有段時間城管還會讓志愿者們離開,不要侵占人行道。棧長陳亮兵說:“愛心粥能堅持這么久很不容易?!?/p>
今年3月,陳亮兵到素食餐廳用餐,向老板邵女士提出想在這里設一個分棧的想法,沒想到得到了邵女士的支持。于是,他們招募志愿者,合資買了粥車、粥桶以及大鍋,制作了志愿者服裝,開始了奉粥活動。餐廳為此還增加了4點的早班。
“一開始,路人對此不屑一顧,有些志愿者心情有了波折。國內其他地方的愛心點,最后只有棧長一個人堅持熬粥奉粥?!标惲帘寡?,自己現(xiàn)在有這個團隊很幸運,團隊中已經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氛圍,還增加了專門管理人力、宣傳、后勤、熬粥的專業(yè)志愿者。“大家都是自愿過來,有點像創(chuàng)業(yè),因此都很珍惜。”
志愿者們想方設法讓奉粥得以進行。為了解決占道問題,他們就把分粥改在廣場上,然后讓志愿者們一杯杯端到人行道上??吹轿覀円惶焯斓膱猿郑恍┦忻衤邮芪覀?,他們也感受到了傳遞帶來的快樂。
冬天熬紅豆粥,夏天配綠豆粥;為了讓上班族“兜著走”,裝粥的杯子還增加了蓋子和勺子……為了長期運營,陳亮兵期待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或許莘莊愛心點成熟后,上海會有更多路口涌現(xiàn)愛心奉粥。(文匯報報見習記者祝越、記者顧一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