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早早起床,來到清華心棧。當?shù)竭_心棧的時候,看到了熟悉的金玲老師,她已經(jīng)把粥熬好了,在唰粥桶??吹竭@一幕,眼中滿含淚水,3點多起床,不顧嚴寒,來到心棧,260杯愛心粥,從加水、淘米、攪拌到最后盛到保溫桶里,如此大的工作量,一位女士,是如何做到的呢?而且金玲老師從2010年7月份第一次來到心棧就參加了熬粥,直到現(xiàn)在4年多的時間,是什么力量促使她一路走來?我想只有偉大而無私的愛,才有如此大的力量吧。


在愛的驅動下,熬出來的粥,自然香清四溢。這不僅讓我想起了這樣的一幕:昨天結束了為期12天的“?;廴蚬嬷谩绹尽钡膮⒃L學習,剛到達首都機場,一位同行的老師打開手機,撥通家里的電話,對妻子說:“我到北京了,剛下飛機,你給我煮點粥唄。”


“粥”,一個多么熟悉的字眼,在美國學習期間,其他的都還比較適應,唯一難適應的就是沒有熱乎氣的早餐,尤其是那一杯加了冰的涼水,每當這個時候,多么希望把眼前的這杯水,換成一杯粥,一杯仁愛心棧的愛心粥。所以,當李嵐屏阿姨問我:“剛從美國回來,不需要倒時差么?”我的答案是:“我對愛心粥的需求大于倒時差的需求”。


于是我就在想,為何中國人對粥如此的熱愛呢?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關鍵詞“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的粥文化。不覺大吃一驚,喝了二十多年媽媽煮的粥,奉了三年多的愛心粥,竟然不知道,在中國,“粥”是一種文化。親愛的小伙伴們,你知道中國的“粥”文化嗎,來,一起腦補一下吧。(文字有點長,為了腦補的更全面,要有點耐心奧。)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關于粥的文字,最早見于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yǎng)生”層次??梢?,粥與中國人的關系,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tǒng)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如果說在古代,粥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針對人們的健康,那么進入現(xiàn)代社會,美食的范疇已大大拓展,餐飲的概念已日新月異,人們對粥為什么還那樣依戀、那般癡迷?請看一位作家對喝粥的描述:“我驚奇地注意到碗里的粥,米粒爛開了,成為絮狀,粥與水幾乎不分。我先嘗了一口,奇異更甚。淡淡的清甜,初始感覺不到粥粒的存在,未等下咽,粥突然自己滑了進去,然后就一下子沒了。于是連吃了幾口,果然不一般。我把粥里的配料翻出來看看,光從表面看是看不出什么奇怪之處的,當我喝下去的時候,便覺得直透七竅,再細嚼幾口,滿嘴暗香縈繞......”如果說文人喜歡夸張,對于粥的描述免不了多一些泛美之詞,那么你再讀一讀這首《南粵粥療歌》,就知道平民對粥的樸實詮釋了——“要想皮膚好,粥里加紅棗。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心虛氣不足,粥加桂圃肉。消署解熱毒,常食綠豆粥。烏發(fā)又補腎,粥加核桃仁。夢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黃?!?/p>


隨著信息的流通,市場的開放,中國的粥文化已被世界廣泛接納和認知。尤其是韓國和日本。今天,即使是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巨頭,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在美式的鋪子里賣起了中國的粥。盡管如此,粥仍是中國人的最愛,粥只有立足中國才擁有更深厚的土壤和更廣闊的空間。吃多了大魚大肉,那樸實的稀粥,常常會勾起人們的情思。粥適合于各種年齡、體質的人。一碗熱粥,兩碟小菜,平常到了極點,卻令很多人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明代詩人張方賢在他的《煮粥詩》中說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边@真是粥的寫照。想一想,在生病時、疲憊時,粥是撫慰人心的一種愛物。它那淡而悠長的味道,常是游子在異鄉(xiāng)溫馨的牽掛。中國人愛喝粥,可能就是喜歡喝粥時的那一份寧靜、那一份溫情吧。


如上是關于“粥”文化的闡述,看完之后,相信大家對中國人對粥如此熱愛的原因應該清楚了吧。那么,“粥”,又與公益有什么關系嘞?


這次參訪團負責給我們做輔導的老師(一位資深的公益人士)告訴我們,無論是中國的慈善還是美國的慈善,都要跟它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看,美國的公益事業(yè)之所以發(fā)展得如此壯大、全面,是與美國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在美國建國初期就開始了,而且美國的稅收政策,更加促進了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在民國之前,是家族文化,家族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本身就是慈善,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都不忘回饋故里,造橋鋪路,幫助鄉(xiāng)親。而且,古時的寺院也承擔了很多救濟、慈善方面的工作。后來,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原先以家族為紐帶的人際關系逐漸破裂,新的人際紐帶尚未形成。所以,當務之急是深入社區(qū),從小事做起,以此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紐帶。仁愛心棧作為心靈的驛站,每個人都把心棧當成家,志愿者之間互稱家人,在這里大家也體會到了家庭般的溫暖,這種“粥”文化背后鏈接的是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家文化,這種方式是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關愛的新型紐帶關系的最好方式之一。所以,我們來到美國學習,不能厚此薄彼,覺得國內的公益不行,更不能把他們的經(jīng)驗生搬硬套,而是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虛心學習,結合本土實際情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著手,堅持下去,終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