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女,1969年7月14日出生,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助學項目部副部長,她是性情如水的茶社老板,更是廣大助學志愿者和孤困兒童眼中的“月亮媽媽”。自2009年參與助學以來,她的助學足跡遍布安徽、河北、湖南、上海、廣州、貴州、天津,用她無私而柔軟的“媽媽心”托起了1000多名志愿者和1000多名孤困兒童之間愛與陪伴的聯(lián)接。她促進建立的心靈關懷的模式點燃的是一盞燈,這盞燈溫暖的是心,啟發(fā)的是愛,照亮的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懷。

關注心靈,是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所有項目的特點,仁愛助學亦復如是,自07年成立以來,該項目秉持“以資助為起點,以關懷為重點”的理念,致力于推廣志愿者和孤困學生之間心靈的相互關懷與陪伴,更期以此為基點,改善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愈加冷漠與功利的關系,重塑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接納、扶持與關懷。

無私付出,搭建志愿者心靈成長平臺;溫暖關懷,托起孤困學生心底的愛與希望

孤兒助學項目需要參與其中的志愿者對所關懷的孤困學生進行持久的心靈關懷與陪伴,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景,實現(xiàn)它需要卓絕的努力,在這個人心趨向封閉和緊張的時代,給錢往往容易,給心實屬困難,它需要志愿者本身具備足夠的“愛的能力”,唯如此,這份愛才會豐滿而持續(xù)流動到與志愿者相聯(lián)接的孤兒身上,讓這些孤困學生真正從心靈上得到關懷與利益。故此,將助學項目搭建成促進一個志愿者心靈成長的平臺,凝聚志愿者團隊,成為推動助學項目的關鍵所在。

曾敏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 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到助學中來,推動建立以促進志愿者內心成長為核心助學模式,這一模式包括如下6個方面:

一是前行培訓:對新招募的志愿者進行理念的培訓與具體方法指導;

二是善行體驗:對孤困學生進行入戶走訪,通過骨干志愿者的帶動與模范,啟發(fā)志愿者傳播心靈的關懷,并關注志愿者內心的收獲與體驗;

三是愛心升華:走訪之后,以“助學故事分享會”的形式為大家提供一個分享與總結的平臺,引導和支持志愿者對孤兒進行后期持續(xù)的心靈關懷;

四是心靈成長:每周的核心志愿者學習沙龍、不定期的項目志愿者素質提升培訓,學習主題涉及到溝通技巧、慈善理念、幸福人生、心靈探索等多個方面;

五是陪伴關懷:通過每日正能量短語問候、感恩日記分享、助學心得分享等形式,持續(xù)向志愿者心中注入精神的關懷與正能量;

六是歷練承擔:以保護和啟發(fā)志愿者善心和責任感、幫助志愿者成長為核心,鼓勵不同層次的志愿者進行不同層次的承擔,通過承擔融入到骨干志愿者團隊之中,成為助學項目的主人翁和推動者,通過承擔得到更深度的歷練、體驗與成長。

以上六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需要具體執(zhí)行與落實,每一個方面都包含了模式的優(yōu)化與提煉,月亮媽媽曾敏在帶動志愿者探索和實踐這一模式的過程之中,無怨無悔的付出,得到了大家共同的認可。作為茶舍的老板,幾乎把自己的茶舍整個貢獻出來,成為助學志愿者各種活動的基地;作為一名媽媽,她引導支持自己在美國的女兒在美國成立了志愿者分部,將助學理念推廣到國外;作為一名項目負責人,她幾乎參與到了助學的所有活動之中,哪里有助學,哪里就有她的聲音和笑容,即便有一段時間身在美國,她也幾乎每天都通過微信熬夜支持助學活動;作為一名志愿者,她5年來持續(xù)關懷了13個孩子,與他們建立了持續(xù)而良好的聯(lián)接,是孩子心中溫暖的月亮媽媽;作為大家的伙伴,她總是對大家笑語相待、細致關懷、殷勤鼓勵,毫不吝嗇地付出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真心······

月亮媽媽,用她無私而柔軟的“媽媽心”帶動搭建了一個志愿者的成長平臺,1000多名志愿者在這里收獲了內心的富足與喜悅。他們把這份成長帶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之中,進一步點亮和托起了1000多名孤困學生心底的愛與希望。與此同時,志愿者和孩子之間、志愿者和志愿者這份心靈關懷的體驗,又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接納、扶持與信任,再把這種體驗帶進生活,自然改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整個社會注入了一股溫暖與和諧的正能量。

誠如一位骨干志愿者所言:“在這里,我體會到了付出的快樂和團隊的歸屬感,和孤困孩子的交往之中,正因為放下所有期待而能完全的接納,又因為完全的接納而能無條件的付出,因為無條件的付出,我體會到內心真正的喜悅,于是我把這份體驗帶入了我的生活,最后各項關系都開始朝向好的方向發(fā)展?!?/p>

感恩月亮媽媽,為廣大志愿者和孤困學生乃至社會大眾點燃了一盞心靈關懷的燈,這盞燈溫暖的是心,啟發(fā)的是愛,照亮的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