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進藏第四天,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后,仁愛災害救助中心“仁愛·日喀則”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將愛心人士濃濃的愛心物資送到了最需要的藏區(qū)災民手中。
1日晚上,仁愛與先期抵達日喀則的其他公益機構開會討論,最后決定先由藍天救援隊的“大勇”連夜趕往拉孜、吉隆等地核查受災信息,其他公益機構在臨時大本營等候前方消息,然后再決定各自下一步的行動。從這可以看出,在災害救助過程中,公益團隊間的協(xié)同合作是多么的重要,可以防止大量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在等待前方反饋信息的同時,災害救助中心負責人李韻峰帶領救援隊員前往在日喀則安置點參觀學習。設立在郊區(qū)的安置點是日喀則地區(qū)唯一的一個安置點,如今,該安置點救援物資已經出現(xiàn)飽和,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參觀學習這一飽受大家贊譽的規(guī)劃設計。果不其然,在中扶救援隊楊隊長的陪同介紹下,我們仁愛救援隊確實感受到了該營地建設的專業(yè)化。據(jù)介紹,這個日喀則安置點從規(guī)劃設計到搭建完畢3500頂帳篷,僅僅用了三天時間,而且從帳篷間距、排水系統(tǒng)、電線桿預埋、道路鋪設等各個細節(jié)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極其專業(yè)的救災人士設計的。如今,這個營地正在建立板房,一看就知道今后幾年的規(guī)劃已經做好、并在逐步建設中了!曾經參加過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培訓的李韻峰隊長說,這營地一定是極其專業(yè)、救災經驗豐富的人士設計的,比我們學習的還要專業(yè)、規(guī)范,如果是我來建設,至少也需要十天八天的時間呢!
還沒有考察完畢,就接到了前方反饋回來的信息:1)現(xiàn)在前往重災區(qū)吉隆鎮(zhèn)的道路出現(xiàn)幾處塌方,難以行走,而且前期進入該地的多家公益機構已經將大量的物資放在該處,吉隆災民已經撤離一部分,現(xiàn)在那里物資已經飽和了;2)而正處日喀則與吉隆中間的拉孜縣卻是物資緊缺,剛剛設立的拉孜安置點急需大量的急需品,而且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收到反饋信息后,大家簡單討論,決定取消將救援物資運到吉隆鎮(zhèn)的原計劃,而轉為發(fā)到更需要的拉孜縣城。就這樣,仁愛救援隊員火速返回臨時駐扎地,整理、裝包、上車,拉著滿載物資的卡車,向拉孜縣城開進。
一路上,藏區(qū)海拔不斷提高,翻越5100米的埡口對于仁愛救援隊員來說的確是個考驗,不過好在沒有出現(xiàn)劇烈的高原反應。而且,剛到拉孜縣城,車隊就碰到了在以往多次救災中結下深厚友誼的“谷子”隊長,進一步證實到拉孜安置點急需物資。就這樣,我們幾個公益團隊就繼續(xù)前往設在郊區(qū)的災民安置點。
拉孜安置點也是設立在郊區(qū)的平坦地方,風沙滿天、塵土飛揚,帳篷等各類基礎設施都是剛剛設立的,如今800多災民生活困難,急缺生活物資,仁愛這一卡車的物資是所有公益機構中第一批抵達的,能夠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與拉孜民政局溝通后,我們幾個公益團隊決定將整車的救援物資卸到這里,送到最需要的人的手里。
卸貨剛開始,安置點里的災民就主動過來幫我們卸載物資,一個個爭先恐后的,專挑最重的東西來搬,一陣狂風襲來,我們都看不見人了,但是西藏人民依然沒有停下來,一方面可以看出西藏人民的淳樸善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災區(qū)人民與全國公益團隊和諧互助的場面。盡管語言不通,但是從災民的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我們的到來是非常感激的!
正要離開的時候,有關負責人說,尼泊爾已經向中國申請難民收容,拉孜難民安置點將很可能作為收容尼泊爾難民的地方。這個信息實在是太重要了!
最后,經過討論,仁愛災害救助中心決定從拉孜連夜返回拉薩,一方面我們的第二批救援物資即將抵達,另一方面受限于運輸車輛等各方面因素。這從中也可以看出,災害救援是一項專業(yè)性、綜合性很強的行業(yè)。
在連夜返回拉薩的途中,我們看到了大批運輸救災物資的各界車輛,我們心里踏實了不少。其實,救災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只有各公益團隊之間互相協(xié)作、互相補位,才能更有效地幫助災區(qū)人民,實現(xiàn)專業(yè)救災、科學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