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時勤練兵、戰(zhàn)時是精英。
在仁愛基金會和龍泉寺的各種活動場地,仁愛救援隊醒目的藍色制服成為一道風向標,在炎熱的夏季里給人清涼和安全的感覺。除了執(zhí)行,救援隊就是練兵。
端午節(jié)法會,救援隊護持法會,在鳳凰嶺又開展了繩索攀爬技能培訓。
帥氣的教練早早就來到了訓練場地,簡單的整理之后,邊迅速進入培訓環(huán)節(jié)。
一條繩子在教練手中變化出各種繩結,這些都是在應急時的救援工具。繩索攀爬看上去簡單,在聽了教練的介紹后發(fā)現(xiàn)各種細節(jié)及技術,以及需要的身體素質(zhì),都是需要大劑量的訓練才能完成的,在突然狀況下,處理技能的要求之外,心理素質(zhì)、團隊意識、以及紀律性也是相當重要的。
教練對于理論培訓和實戰(zhàn)訓練、團隊紀律的一番話讓救援隊員受益匪淺。
扎實的理論基礎是掌握技能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理論直接練習會受傷、或者養(yǎng)成一個不好的習慣,在緊急狀況下有可能會產(chǎn)生極其嚴重的后果。例如,救援隊長和教官一再強調(diào)的對器材的關愛,開始我們基本上都不太能理解,不小心將金屬器材磕碰發(fā)出的叮當聲,會引起教官大聲的關注;放在地上的繩索,不小心踩到了,隊長會心疼的大聲喊停。剛開始我們不知道其中原因,被說了就吐吐舌頭一縮脖注意,可是因為不在意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規(guī),于是教官和隊長就告訴我們,那些為什么愛護器材就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因為如果不仔細呵護那些器材,會有隱患存在,磕碰的金屬器材肉眼看上去沒有什么,其實內(nèi)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在關鍵的救命環(huán)節(jié)就有可能因為這些問題最終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新隊員對于老隊員的一些行為和觀點也同樣會有不理解,一位老隊員一直在頑強的尋找一條丟失的繩索,而且非常嚴厲的和新隊員說繩索的重要性:“你知道嗎,那是繩索,在危機狀況下那就是你的救命工具,你把自己的救命工具隨意給了別人,你自己怎么辦”,乍一聽上去,會不會有一點是不是小題大做的感覺?不就是一條小小的訓練繩索嘛。我相信很多初入行的人都會有些不適應??吹竭@個情景,突然想起來前段時間有一個國防教育的片子,其中幾名著名演員深入軍隊參加各種嚴格的軍事訓練,在搭帳篷的時候,關于非常重大槍是隨身攜帶導致工程施工,還是為了提高效率放在一邊的問題,其中一名參加訓練的人員和連長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這名人員認為,槍只是放在旁邊的因為實在是太沉了,如果突發(fā)事情出現(xiàn)時可以很快取到,可以兩不誤。而連長說:“槍在戰(zhàn)場上就是生命的保障,槍不離人人不離槍這是鐵的紀律。其實這是一條鐵的定律,突發(fā)事情出現(xiàn)時,人的大腦判斷和身體的第一反應就是日常習慣的做法,很難說日常做的很松散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做的很緊湊。
對于這一點,在中午休息的時候,教官特別提出來,救援隊員是一個軍事化管理的團隊,我們的著裝、行動都要和這身制服匹配,衣服領口要系緊、衣服的下擺不能隨意下垂顯得松散,出行時頭車尾車要設置好統(tǒng)一出行。嚴格時間觀念,堅決杜絕拖沓松散,隊服是一個團隊榮譽的代表,我們的任何行為都要為團隊考慮而不是個人行為。
本次培訓,除了繩索攀爬救援技能外,我們接受了一種嚴格的理念培訓,讓內(nèi)心時時警醒,不僅對今后的救援培訓和行動有益,也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極有裨益。這也是仁愛基金會和龍泉寺的關注點,對人內(nèi)心的培養(yǎng)遠遠甚于對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
除了訓練,救援隊長還帶領大家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自己的訓練場地,除草、清理場地,隊員們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這又是另一種團隊建設的形式,讓志愿者在艱苦的勞動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也通過這種形式塑造團隊合作的氛圍,大家在這些日常訓練和磨合中,彼此加強了解、培養(yǎng)默契度。救援隊高密度的技能訓練和日常團隊建設,不斷將隊員的素質(zhì)培訓和訓練融入在各種實戰(zhàn)之中,旨在打造一個就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
仁愛救援隊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在災難發(fā)生的時候、在祖國危難時刻,他們會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去救災,貢獻自己的點滴力量,實踐善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會積極參加基金會組織的各種慈善活動,比如心棧奉粥、養(yǎng)老、助學等項目,隊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和實踐學誠師父教導我們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仁愛救助理念。導師學誠大和尚數(shù)導:我們?yōu)槭裁醋龃壬颇??是緣于眾生苦、生起大悲心。讓我們認識苦感受苦,希望能啟發(fā)我們的悲憫心、愛心乃至大悲心?,F(xiàn)在我們內(nèi)心都苦的不能自救,又如何有愛心救助他人?我們救援隊所做的事情是一種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而達到導師教導的做慈善不是救濟工作,是實踐善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仁愛災害救助中心就是善行實踐的平臺,讓大家在這個平臺上承擔成長。正如學誠大和尚的話說:一切功德在眾生份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