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仁愛衣+衣項目的志愿者與扎根社區(qū)做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的民間公益組織“美麗友鄰”進行合作,攜手走進北京大山子社區(qū),開展二手衣物的收集再利用活動。這是衣+衣計劃進行項目轉型后舉辦的第一次活動,通過嘗試進入社區(qū),有針對性地收集貧困地區(qū)所需衣物,解決項目以前存在的庫存囤積等問題。

據(jù)了解,衣+衣項目已經持續(xù)運轉了8年,可以說是仁愛慈善基金會元老級項目。2007年7月29在基金會總部鳳凰嶺正式啟動。 每年平均捐贈衣物7萬件,累計60余萬件,捐衣物人數(shù)約1.2萬人,參與志愿者2.6萬人次,捐衣物人數(shù)平均每人50件,參與人數(shù)平均每周60人次 (估算數(shù)據(jù))。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二手衣物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衣加衣項目也遭遇了發(fā)展瓶頸。大量二手衣物的收取造成了倉儲壓力。為了給貧困地區(qū)發(fā)送干凈整潔的衣物,需要大量志愿者進行分類挑揀,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工作量。

因此,衣加衣開始尋求轉型,希望在保留原有項目特色——“扶貧和二手物資再利用”的基礎上,將項目轉型為“扶貧+社區(qū)”模式,即前期對貧困地區(qū)狀況進行調研和信息收集,由此有針對性地進入社區(qū),收集所需衣物;收取衣物的同時,如果有捐贈者對衣物流向感興趣,也可以參與到后期衣物發(fā)送的過程之中,從而形成一個透明的良性循環(huán),不僅解決了由于衣物不合適導致的庫存問題,促進了社區(qū)鄰里之間的交流,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社會公益觸手可及。

作為轉型后的第一次嘗試,在九月二十五的初體驗中,傳遞愛心的想法得到了大山子社區(qū)居民的積極回應。不少人拖著箱子來捐贈衣物;有一位老人把自己二十年前的呢子大衣捐出來,送給西藏昌都市江達縣的貧困群眾;衣物收集點對面是社區(qū)的蔬菜攤點,攤主被仁愛志愿者清掃道路積水,為活動付出的愛心和努力所感動,主動提出捐獻蘋果,并說到“讓我們也盡些綿薄之力!”。

此次活動共募集秋冬衣500余件,參與人數(shù)200人次。義賣所得善款21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