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5日,仁愛啟明書院項目在福建為當?shù)剜l(xiāng)村志愿者舉辦了“愛心之旅”培訓暨參訪活動?;顒拥谝惶?,志愿者們來到溪源善恩小學,體驗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孩子們自給自足,即是學生又做小老師。第二天重頭戲登場,賢世法師為大家做了“傳統(tǒng)文化是慈善動力源泉”開示,下午啟明書院業(yè)務培訓,晚間聯(lián)歡并座談。第三天志愿者們體驗了綠色皮劃艇水上項目?;叵脒@三天感悟良多。
溪源學校見聞
大巴車抵達此行第一站——白沙灣農(nóng)場,這里也是溪源學校身體教育的實踐基地之一。
我撥通了學校聯(lián)系人的電話:“您好,羅俊老師,我們已經(jīng)到了?!?br />“您好!我不是老師,是學生,馬上來接你們?!彪娫捘穷^傳來一個稚氣而禮貌的聲音。
不一會,身穿紅色志愿者馬夾的小男孩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落落大方的一番介紹后,帶領我們這群大小朋友先去體驗傳統(tǒng)運動“彎弓射箭”。小男孩的講解生動清晰,做起示范來有禮,有節(jié),有氣。
趁著大伙體驗射箭的功夫,我們與羅俊聊起天。才明白這是一所神奇的學校,學習以自牧修身為主,白天參加社會實踐,打工創(chuàng)業(yè),學習無字書;早晚共學詩書禮樂,離經(jīng)辨志,學習有字書。學校沒有工人,洗衣掃地,刷鍋做飯,鋤草種菜,財務管理,門衛(wèi)保安,乃至教務教學都是由老師和學生一起完成。
“我們的學習動靜合一,經(jīng)過這里一段時間的實踐后,會到大學城的校區(qū)進一步理論學習提升,再回到實踐中去體會和檢驗。”看到我們似乎有些困惑,12歲的羅俊告訴我們:“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呀,不是坐在教室里念書才叫學習!”
說話的功夫,羅俊不時地安排協(xié)調(diào)同他差不多年紀甚至比他還小的孩子去廚房做飯,準備茶水,帶大伙體驗高爾夫運動。
餐前小故事是溪源學校的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一個年紀特別小的孩子當主持人,簡要介紹之后,由今天的主講“老師”羅俊為大伙講述了“人生的三大浪費”。第一大浪費,是把學了十幾年的東西都忘掉了,那是浪費青春;第二大浪費,是結(jié)交多年的朋友不再聯(lián)系了,那是君子之浪費;第三是做了一半的事情不做了,同樣是浪費。12歲的孩子的演講卻有謙謙君子之風,最后,他還不忘提醒大家:“我們大的浪費不要有,小的浪費也要避免,希望大家不要浪費飯菜食物!”
美味的晚飯是由這群孩子們?yōu)槲覀冏龅?,聽說他們上午就去張羅買菜,下午早早就在廚房忙開了,擺放碗碟,上菜,甚至連很沉的一大桶米飯,都是孩子們一起抬上桌的。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要離開了??粗廊粵]吃干凈的飯菜,和好幾桌用過的碗碟筷子,想到一會孩子們還要替我們收拾殘局,感覺慚愧,不禁更加贊嘆這群孩子!贊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
賢世法師慈善心路“四階段”論
此行的第二課,賢世法師給我們做了題為“慈善文化是志愿者的動力來源”的講座,真的很殊勝。想起2013年皈依后參加的第一次端午精進共修法會正是賢世法師和賢雙法師帶動的,回想那兩天里,法師一直在按戒定慧次第引導我們?nèi)ビX知。離開時,我們給自己的皈依體起名字,娜娜取名“依滿”,維維畫了個可愛的“依心”,我的叫“依師”,人生路上人人是老師,處處可學習,念念在修心。現(xiàn)在才意識到,兩年過去了,我常常忘了去呵護我的皈依體...感恩團隊的不舍棄!
賢世法師開示的慈善過程中會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讓我們明晰了許多。
我們的初發(fā)心來自純?nèi)坏膼烹[之心,來自對苦難的不忍,是純潔無染的,這時候若有人呼應,可以鼓勵我們繼續(xù)前行。就像5歲的凱瑟琳起初用自己的點心費捐了一個蚊帳來讓非洲的孩子免受瘧疾的威脅,然后在家人、身邊的大小朋友、乃至比爾?蓋茨的支持鼓勵下,小小的善心得到啟發(fā)和增長,拯救了數(shù)百萬的非洲孩子。反過來,若是獨自前行,那么個人的情緒有起伏,時間有忙閑,精力有好壞,家人和社會因素也在不斷變化,慢慢地,心力會減弱。因此我們要凝聚善心,團隊共學,在彼此善心的感應下利益更多的人。
第二個階段是明理。在實踐善行的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比如最初在市區(qū)里想找個奉粥的地方都很難,或者遇上熱臉貼到冷屁股的尷尬。每一次內(nèi)心的矛盾正是一個觀照自心,自凈其意的機會。然而僅憑著本能做事,力量終歸有限,因此需要在古圣先賢的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明確自我,認識自我。這次有幸與三個學佛小組的同修一起來承擔啟明書院的培訓,之前一直認為自己夠耐心,懂得傾聽,沒想到僅僅因為茶歇時間的安排這個小問題,就對共事的師兄說出“我不想聽你講了”這樣的話語,反省自己在認為別人固執(zhí)己見的同時,自己是否也同樣沒有放下“我執(zhí)”呢?感恩這樣一個歷事煉心的平臺。
第三個階段是篤行。很多文化實際對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知識或者思想達到一定高度,而行為跟不上時,就如同車少了一個輪子,見行不一。許多鄉(xiāng)村志愿者也很關心如何堅持這個問題,法師提到船子和尚,一生擺渡,隨緣度人;又如奉粥,365天不間斷,當你在堅持時,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環(huán)境也在悄然變化。
        再往后就是圓見,在傳統(tǒng)文化里稱之為圣人。
慈善的四個階段不正是修行的四個歷程嗎!所以師父說:慈善是自己實踐善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善愿成辦
這是一個神奇的旅程——
第一次走進省政協(xié)會議室,如此高大上的地方足以承載我們對鄉(xiāng)村志    愿者們的敬意,感恩場地的支持。
第一次通過網(wǎng)絡平臺在短時間內(nèi)募集到活動經(jīng)費,在虛擬的世界里,一顆顆愛心沒有遲疑,涓涓細流匯大海。感恩未名的信任。
第一次走進溪源學校,沒想到在身邊還有這樣一個理想家園,讀圣賢書,修齊家志。感恩孩子們給我們上了一課。
第一次近距離聆聽國家非遺劇種、國粹閩劇、中西樂器聯(lián)奏,簡單樸素卻精彩隆重,這樣一個年齡加起來有上千歲,平均年齡近七十的老年樂隊有個喜慶的名字“喜來登”,把歡喜傳千家。
第一次走近皮劃艇運動,綠波輕舟,承載的是對生命之水的珍視和保護,對身體和心靈的融合與愛惜。感恩綠洲俱樂部無私地提供慈善專場。
許多故事聽起來就像傳說,卻真實發(fā)生。一個老人,傾盡時間、精力、金錢只為將古老民俗文化傳揚下去,他找回了圍在羊圈里的圣旨,被當做普通竹竿的古代盛放種子的容器,他自費給全村每家每戶買掃把讓生活環(huán)境更整潔,他自己成立郵政代辦所義務為村民送快遞……做了那么多,卻很謙虛。
感恩一同承擔培訓的家人們,許多人才第一次見面,卻不陌生,互相支持補位。有人一大早就到車站迎接鄉(xiāng)村志愿者們,有人夜里十二點趕到機場接機,有人負責飲食起居,有人聯(lián)系物資設備,有人無微不至地關懷,有人攝影記錄。再好玩再新鮮的活動,依然堅守崗位默默護持,保證整個活動的有序進行。
三天的愛心之旅,感受到內(nèi)心自然升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