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關(guān)懷、鼓勵老年志愿者學(xué)習(xí)成長,讓他們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1月30日,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在京召開“2015年老年志愿者關(guān)懷分享會”。現(xiàn)場百余名60歲以上的老年志愿者被紅紅的圍巾襯托得喜氣洋洋,這些老年志愿者常年為社會奉獻,為萬千家庭奉獻,他們的故事溫暖感人,他們用自身的善行勾勒出一幅幅讓人感動的“夕陽美景”。
68歲的崔巧玲1月26日隨仁愛慈善基金會組織的北京各行業(yè)志愿者一行58人,趕赴河北淶水龍門鄉(xiāng)四家井、蛟龍口村,2天走訪慰問69戶貧困家庭和1所養(yǎng)老院,送去米、面、油、蘋果、棉襖、棉被、牛奶、糖果、蜂蜜、福字等年貨,同時送去溫暖與關(guān)懷。她說“做慈善事業(yè),是自己實踐善行,不是救濟工作,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只要想做,用心做,就一定做得好?!?br />61歲的馬月苓來自四和仁愛通州武怡花園社區(qū),2015年10月她參加了仁愛“衣+衣”活動,在捐贈的過程中,她用了半天的時間,將上千件衣服進行分類整理,并隨每件衣服附上一張祝???,把祝福送到了貧困山區(qū)父老鄉(xiāng)親的手中。1月9日,服務(wù)中心22名志愿者聯(lián)合朝陽三間房黨委,走進三南里社區(qū)看望空巢老人。志愿者帶來紅火的福字、圍巾、廚房禮盒為老人們送上新年祝福。老人平均年齡85歲以上,見到志愿者都十分感動。
61歲的王愛勤來自河南,是龍泉之聲傾聽熱線的志愿者。她曾用6年的時間去聽一位孤寡老人每天講述同一件事。 面對不同來電者的傾訴與謾罵,她沒有一點厭惡,本著傾聽、陪伴、鼓勵的原則,用溫柔、調(diào)和的語言化解他們心中的不快。她說:“通過熱線平臺減輕接聽者心中的痛苦是我們的職責(zé)?!?br />楊金蘭是仁愛基金會的老志愿者,她從基金會成立第一家“心?!遍_始,就做起了志愿者。她每周都會去西客站南廣場為過往的行人奉粥,從沒被任何困難嚇倒。2013年冬天一場冰雪把樹枝都壓彎了,第二天早上,她腳踩冰雪,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前往奉粥的路上,沒多久,鞋被雪水打濕了,她沒有猶豫,顧不上換棉鞋,就開始了工作。她說:“天有不測風(fēng)云,但我心中無雨雪,能在善行的路上,為大家傳遞溫暖,吃再多的苦也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