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這個詞雖然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但是你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接納”?假如一個人是無惡不作的壞人,我還要接納他嗎?假如自己做了不能被原諒的事,我又如何能接納自己呢?全然地接納是不是純粹的消極、被動?對于接納,我們有太多的問題,今天的主題:如何去接納?


為什么要接納自己?


接納自我,你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自我接納,這個詞在今天早已不陌生。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有人正在為了踐行它而經(jīng)歷內(nèi)心的波折,有人正困惑于“自我接納是不是放任自己”,還有人在苦苦尋找自我接納的方法——對探索自我有追求的人們常常問的問題是:我知道要自我接納,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納呢?有什么方法嗎?


什么是自我接納?自我接納的定義應(yīng)該是“個體對自我的特征和感受、生活經(jīng)歷等與自我相關(guān)的一切內(nèi)容采取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以促發(fā)自我的整合與成長”。這個定義的核心是“以促發(fā)自我的整合與成長”,有了這句話,才能真正涵蓋“自我接納”的全部意義。


自我接納的最終目的是讓個體正視并擁抱真實的自己,然后在現(xiàn)有基礎(chǔ)上整裝出發(fā),去進一步完善自我。


自我接納的三個理由


自我接納是我們?nèi)松囊粋€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們?yōu)槭裁匆J識自己?認識自己,不管好也罷歹也罷,都要先坦誠地接納自己,愛自己。在心理學上,所謂自我接納,是人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的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也就是能欣然接受現(xiàn)實自我的態(tài)度。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接納,還怎樣去接納別人?鐘愛自己,這絕不是自私。沒有對自己的接納,我們的心靈就會被壓垮,哪里還有成長的希望?還怎樣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生活的真實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學會自我接納。


1.身上有太多的缺點和失敗,還怎么接納自己?


一個人并非要有突出的優(yōu)點或成就,才能被接納。自我接納是人天生就擁有的權(quán)利,因為人無完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兩方面,有缺點還有優(yōu)點,有短處還有長處,有失敗的時候還有成功的時候。有句話說,所謂廢物不過是放錯地方的好東西。生活的真諦正是這樣。我們每個人身上很少絕對的缺點。所謂缺點,換一個角度就會變成優(yōu)點。


2.自我接納的第三個理由


我個人大渺小了,憑什么自我接納?蕓蕓眾生,大多是小人物。但是,我們的生命一樣有意義。


3.一無所有,一無是處,還怎么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一個人健康成長不斷發(fā)展的前提。一個人如果不接納自己,連自己的問題都不敢正視。那他怎么能引導自己向上?更何況,在生活中,不接納自己的人常會把很多能量用在自我否認和排斥上,帶著那么多對自己的不滿和失望,甚至否認和拒絕,又怎么可能成長?有了自我接納,有了不斷自我完善的動機和行為,總有一天,自我就會得到發(fā)展,得到完善。所以,自我接納是成功的起點。


自我接納的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和成功感


不能自我接納或不能完全自我接納的人,常常也無法體驗到充分的幸福感和成功感。因為不能自我接納會導致深深的自卑感,無論他們在客觀上顯得多么的優(yōu)秀多么的成功,都是如此。那些明明臉蛋漂亮身材修長的女孩卻總是想去整容,那些明明已在大企業(yè)身居要職收入不菲的男人卻依然感到低微渺小,都是不能自我接納所致,而不是他們不識好歹。


人們越是感到社會不夠接納自己,他們的負面情緒就越嚴重,使得幸福感降低。當一個人自我接納程度不足夠時,他將花費更多的精力用于處理內(nèi)心的糾結(jié),從而影響他在社會競爭中的發(fā)揮,在獲取物質(zhì)財富、情感關(guān)系和個人成就方面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眾所周知的是,以上三個因素與一個人的幸福感是息息相關(guān)的。而那些自我接納程度較強的人,有著穩(wěn)定的自我觀,可以對自己做出客觀現(xiàn)實的評價,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那么他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中就會更加游刃有余(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也較難接納他人),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和成功感。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人類單一個體的弱小,那些善于與他人合作的人,其社會適應(yīng)性會更好,這無疑會反過來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接納程度。


接納自己的方式:接納自己就是不隔離情緒


羅杰斯總結(jié)自己幾十年心理咨詢的經(jīng)驗:接納自己就是不隔離情緒。


1.如果我以一種帶著面具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維持一種與內(nèi)心體驗不同的表面的東西,于人于己毫無幫助。


2.當我以接納的心態(tài)聆聽自己時,當我能夠成為我自己時,我感覺自己會更有效力。換句話說,我只要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我就能夠有所變化,就能夠超越自己現(xiàn)有的存在樣式,從而也導致人際關(guān)系變得真實。


3.容許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極大的價值。同時,理解是在以一種雙重的方式豐富自己。


4.敞開心扉,創(chuàng)造一種安全的氛圍,使他人可以與我分享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私密的知覺世界,無論是對于咨詢師、教師,還是對于團體管理者或領(lǐng)導者,都是有意義的。


5.接納當事人,把他的感受、態(tài)度和信念作為他真實而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分如實接納下來,才是在協(xié)助他變成一位個人。


6.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實以及他人的真實開放,我就會越發(fā)尊重復雜的生活過程,而越不可能有一種要去“安排一切”的沖動。


7.我能夠信任自己的經(jīng)驗。只要某項活動感覺好像是值得去做,那么它就是值得去做的。換句話說,我體會到,我對某種情境的總體上的機體感覺比我的理智更加值得信賴。


8.體驗就是最高的權(quán)威,是確定性的試金石。個人的經(jīng)驗是權(quán)威的基礎(chǔ),它總是能夠以一種新的、基本的方式得到檢驗。通過這種方式,它常見的錯誤或謬誤總是可以得到自我修正的機會。


9.在體驗中享受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樂趣。正是我尋求意義或者規(guī)律性的好奇心指引我提出每一項重要的理論表述;它引導我系統(tǒng)地概括了在心理治療中似乎具有普遍作用的原則,引導我對自己體驗到的各種秩序性和規(guī)律性做出了理論的構(gòu)建,并將這些規(guī)律投放于尚未探索的新領(lǐng)域,以便進一步的檢驗。


10.事實總是友好的。接近真實永遠不會是一個有害的、危險的、令人不高興的事情。所以,盡管到現(xiàn)在我仍然會討厭調(diào)整我的思想,討厭不得不放棄自己陳舊的觀察方式和思考方式;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我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意識到,這種令人痛苦的改造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盡管令人經(jīng)歷痛苦,學習能讓我們以更為真實因而也更加令人滿意的方式看待生活。


11.最個人化的東西就是最普遍的東西。我們每個人最個人化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如果得到分享或表達,就可能深入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


12.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上積極的取向。在做當事人治療的深層接觸中,我總是發(fā)現(xiàn),即使那些麻煩很大的人,行為上已經(jīng)非常反社會的人,情緒看起來極不正常的人,這個積極取向在他們身上也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我能敏銳地理解他們表達的體驗,能夠按照他們的本來面目接納他們的獨立人格,那么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是朝向積極的、建設(shè)性的、自我實現(xiàn)的、成熟成長的、社會化的方向發(fā)展。個體越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納,他就越容易摒棄那些他一直用來應(yīng)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著面向未來的方向改變。


13.在最理想的狀態(tài)下,生活是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其中沒有什么是固定不變的。當生活非常豐富、非常有價值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體驗這個過程既令人感到陶醉,也讓人感到些許的害怕。我感覺,如果我能夠讓經(jīng)驗之流帶動我朝向未來,朝向我僅僅朦朧意識到的目標前行,我就會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


接納自己需要什么?自我接納不需要條件


“自我接納”這個詞語進來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多??墒怯行@個詞語一知半解的人始終心存疑惑:對自我的一切都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意思就是一股腦地接納自己的所有?可是如果他做過很多的錯事乃至是壞事呢?可是如果他性格上有很多讓人難以容忍的缺點和毛病呢?可是如果他實在沒有一絲優(yōu)點,差勁到極致呢?可是如果他一輩子都沒有做過一件有價值的事呢?可是如果他……


人們的疑問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大部分人已經(jīng)習慣了有條件地愛和被愛。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肯相信,人生來就是有價值的,一個人之所以被愛并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而是只要他存在(過),他就值得被愛。


當一個人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yīng)該得到愛,并且那時他確實是完美的,無論他是不是滿臉滿手都沾著米粒,無論他是不是將大便拉在褲子里,甚至是他把黏黏的口水沾滿媽媽的衣襟,一切都不會影響他的可愛和他存在的價值。


隨著小嬰兒的逐漸長大,他的父母和社會逐漸告訴他:如果你這樣做,我就愛你,否則我就冷落你;如果你那樣做,我就贊美你,否則我就懲罰你;天長日久之后,他便開始明白:事情有對錯好壞,如果我做對或做好了某事,我就是可愛的和有價值的;如果我做錯或弄糟了某事,我就不可愛和失去價值。


正是這些判斷好和壞的標準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禁錮了自己的心靈。于是人們總要與周圍人進行比較,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具備可比性的;誤以為自我批評是大大的美德,卻忘了自我批評的前提是先對自我有足夠的接納;過于關(guān)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沒想過別人是按照你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來看你的;總以為所有人都在看著你的表現(xiàn),卻不知道每個人都在盯著自己其實根本無暇去看別人。


人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自己親手架設(shè)的牢籠,距離自己的內(nèi)心越來越遠,及至再也無法聽到屬于自己的聲音,只是機械地按照社會標準來衡量自己,對自己的不滿就是這樣蔓延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明白的一件事是:愛自己和接納自己不需要任何條件。無論你曾經(jīng)做過什么,無論你是怎樣的,擁有什么樣的外貌特征、聲音體味,無論你來自什么樣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你都是獨一無二的,唯一的,你的使命是來讓這個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更多元更豐富,所以你天然地就應(yīng)該被接納被珍愛,尤其是被你自己所接納和珍愛。


接納自己的過程中你可能忽視的那些東西


有些人在自我接納的道路上步入歧途。比如明明對自己極不滿意,內(nèi)心里充滿對自己的抱怨和批評,卻每天自我催眠般地只看自己愿意看的部分,一遍遍地強化自己的優(yōu)越之處,而將那些自認為的缺點忽視或掩藏起來,滿足于短暫的表面的光芒四射,像是帶了一個華麗的面具在與社會互動,更像是明明在進行著一個無聊空洞的旅行,卻總是假裝興高采烈樂不思蜀。


這種做法實則是一種自我欺騙,除了給當事人帶來各種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還常常讓他不得不糾結(jié)于面具被戳穿的擔憂之中。


首先是坦然正視真實的客觀的自我,包括身體特征、家庭背景、成長經(jīng)歷、個性特點等等一切與自我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此時僅僅是正視,不做任何好或者壞的評價。就像是看著一棵樹,僅僅是看著它,看到它的高度、大小、枝丫數(shù)量等,而不去評論它是否高大是否蔥綠。


其次,在正視真實自我的基礎(chǔ)上,再審視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甚至不怕來一場自我批評,但之后就要將這種不滿轉(zhuǎn)化為對自己的合理寄望。就像承認你內(nèi)心里確實嫌棄那棵樹的枝丫不夠整齊漂亮,樹葉不夠翠綠繁茂,同時將這種“嫌棄”轉(zhuǎn)化為你對那棵樹的寄望,你期待它的枝丫可以更加整齊,期待她的樹葉能夠更加繁茂。


再次,真正的自我接納是一系列的行動,在真實自我的基礎(chǔ)上,一步一步去塑造期待中的自己,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個行動的過程,就像是給那棵樹澆水施肥、修剪枝丫,以使它長成你期待中的枝繁葉茂的樣子。


最后,真正的自我接納,除了要接納自我本來的樣子,要接納對自己的寄望,還要接納完成對自己的寄望是個并不短暫的過程這一事實,更要接納在完成對自己的寄望的過程中,那個可能時而前進時而退后時而又原地徘徊的自我。也就是說,當你在給那棵大樹澆水施肥時,你需要接納那大樹不是“立刻”枝繁葉茂,而是一點一點地蛻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