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善心,就如微弱的火苗,非常容易熄滅。
一群人的善心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凝聚成火把,不但自己不再會熄滅,還可以越燃越旺,照亮更多人心靈的黑暗。



奉粥 看起來是個不起眼的小項目,但它有幾個特色。

一、通過堅持,磨煉意志
每年365天的堅持,沒有特別意外的情況,奉粥是風(fēng)雨無阻、全年無休的。
最早的北京紅蓮心棧從2008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過8年,就是這樣八年如一日走過來的。
在這個平臺上,志愿者究竟能獲得什么?
是一種怎么樣的力量可以讓一批批志愿者在這里堅守、付出?
快樂當然是有的。當志愿者第一次彎腰鞠躬、面帶微笑,給陌生人送上一杯暖粥,并大聲送出祝福語的時候,平時層層包裹的內(nèi)心脫去了冷漠戒備的束縛 ,都感受到了心門敞開的快樂。



既然我們可以把祝福送給路人,又怎么能忽略身邊的親人呢?
帶著清晨奉粥之后愉悅?cè)彳浀男那榛氐郊依?,許多志愿者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不覺也會用奉粥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了,于是感受到了家庭和美的快樂。


還有很多志愿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習(xí)慣發(fā)生了變化,上公交時禮讓他人、下雨時順便為身邊的人撐起一把傘,以前不愿意做或者不敢做的善行現(xiàn)在都可以毫無障礙地做出來。
感受到了為他人付出的快樂 !
小孩子最天真,參加奉粥后,自己家吃西瓜,對媽媽說:媽媽,我出去給大家奉瓜吧?
這又是鄰里和諧之樂。

 

每天早上的奉粥,持續(xù)點燃了志愿者內(nèi)心善的力量。
志愿者獲得的不僅僅是快樂。
參加熬粥的志愿者需要3點多起床,刮風(fēng)下雨、大雪紛飛、各種節(jié)假日都不能間斷,只要是輪到自己值班就要做,這樣一種堅持磨煉了一個人的意志和決心。
北京 有一位志愿者,冬天有一次奉粥,風(fēng)刮得特別地大,雪打在臉上像針扎一樣疼。那天其他志愿者都沒到,只有他一個人。他一個人把粥拉到通縣的車站,自己一個人在那冰天雪地里奉送,一直堅持一個多小時,直至把粥奉完。
“那么冷的天,一個人奉粥有什么感受?”
他說:“非常地開心,也不覺得冷了。每奉出一杯粥,我的心都是暖的。我覺得接受的人在愛護我,在支持我。他們喝上了我奉的粥,暖了他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是給我鍛煉的機會,我的心是和他們連在一起的。他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br />這是戰(zhàn)勝惰性、克服困難、自他不二、勤勇于善的充實。

 


二、關(guān)注志愿者心靈的成長
幾乎每一個心棧都會遇到一批老粥客,他們常年累月來領(lǐng)粥,有些還領(lǐng)很多杯。
時間久了,志愿者會對自己的工作產(chǎn)生懷疑:

我們每天奉粥,大部分都是這些熟面孔,天天來領(lǐng),這有意義嗎?
是不是會增長他們不勞而獲、愛貪小便宜的壞習(xí)慣呢?
有時候,喝粥人的態(tài)度也會令義工傷心、難過,我們還來不及送上祝福語,手里的粥已經(jīng)被人“搶走”;
還有的拿著容器來取粥之后,因為懶得再排隊,就再去領(lǐng)杯子裝的粥,然后把杯子摞起來扔掉。
這些現(xiàn)象都常常引起志愿者內(nèi)心的波動和對自己善行意義的懷疑。
那我們理想的接粥人是誰呢?
陌生人、新面孔、很有禮貌、正好在特定的時間段出現(xiàn),讓我們不耽誤上班,順利地把粥送完?
最好,再駐足詢問,乃至捐款捐物,成為我們的志愿者?
但如果是這樣,還需要我們來奉粥嗎?
這個社會已經(jīng)如此完美與和諧。
 春節(jié)期間、惡劣天氣奉粥時,因為接粥的人少,我們要跑出去很遠去奉粥,那時候,誰接我們一杯粥,我們就會覺得非常感恩和欣喜。

 


南昌心棧 的老師交流說,他們那邊的奉粥遠沒有我們這邊容易,常常是一杯粥幾乎涼了,還沒有奉出去。
所以乍來先鋒心棧奉粥,看路人踴躍接粥,一杯不夠還要兩杯,他們心里簡直有一份驚喜。
對照之下才發(fā)現(xiàn),一切標準都是圍繞著“我”來的,我想快點奉完,就想多些人來??;我看接粥的人多,就不想給他。
我們何曾真正為接粥的人考慮過呢。
其實,他領(lǐng)那么多粥,一定是他有需要。
領(lǐng)粥多的常常是一些老年人、貧困者,或者是心靈孤苦、缺愛的人,我們有沒有真正體會過他們的苦呢?
物質(zhì)、心靈匱乏之苦和貪求之苦?
老年人排隊領(lǐng)粥的隊伍里有時候也會有小孩子跟著,美好的童音響起時,內(nèi)心就會柔軟一下,甚至想多打些粥給他;
還有看到熟人的爸爸媽媽,尤其還是自己敬佩的老人家,心里也一下子溫暖有加。
自己的心是多么地不平等啊。
其他那些自己不了解的老人家,難道就沒有他們獨特的人生故事嗎?

 


在奉粥這個平臺上 ,看到了自己心隨著外在的場景而波動變化,忘記了粥不過是個媒介、是個道具,奉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平等的心、清凈的心、圓滿的心和用心去體會、去關(guān)愛他人的能力與本領(lǐng)。

 



在日常生活里,我們對人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于對方對我們的態(tài)度。
但通過在心棧的歷練,慢慢我們會發(fā)現(xiàn),
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不應(yīng)該隨對方的態(tài)度而變化,而是要跟自己生命的宗旨相結(jié)合。
只有這樣不斷超越,我們才能從人我是非中解脫出來,也才能真正幫助到別人。
正是透由這些境界,志愿者慢慢獲得了 “莫向外求的自在,悲憫眾生的柔軟” 。

 


(↑老粥客們也做起了手語操)

三、通過志愿者行為規(guī)范調(diào)整身心狀態(tài)
微笑、30度鞠躬、柔軟語、輕拿輕放、腳步柔、進出奉粥點有序、排隊、止語,統(tǒng)一服裝、無我利他、同感心,盛粥時記數(shù)字,奉粥時不東張西望,心態(tài)上保持感恩、尊重、愛、不卑不亢。
這些看起來或許不算太復(fù)雜的要求,在奉粥的現(xiàn)場卻是不容易保持的。
人一多,端粥的老師甚至想跑起來送粥;
被人圍著要粥,心里生起煩躁和不悅;
越位去指點別人的工作;
盛粥時把粥弄撒,不能夠很好地與他人合作;
奉粥時談?wù)摬幌喔傻氖虑椋?br />對蜂擁而至的人群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維持秩序。
 所以,每一天早上在做志愿者培訓(xùn)的時候,日負責(zé)人都會提醒大家安住自己的崗位,調(diào)整內(nèi)心的狀態(tài)。
一天天的練習(xí),志愿者們安住的力量越來越強,慢慢體會到 身心和諧的安詳 。
不管外在如何,保持著內(nèi)心的清明與安然。心靈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四、團隊運作,保護善心,啟發(fā)智慧
慈善平臺 ,志愿者是因愛而匯聚,所以比在其他地方更容易激發(fā)出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
志愿者之間的相互恭敬、接納、禮讓、互相包容、互相交流、互相勸勉、慈悲喜舍、助人為樂,這種精神、行為、感受,在其他地方是難以找到的,是非常寶貴的。
心棧這個平臺上,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各行各業(yè)、美丑智愚,在這里有了另一個共同的名字 —— 志愿者。
大家有機會在這里直達生命本質(zhì)的平等性,有機會在對形形色色的人的觀察中體會到“萬法唯心造”的生動案例,擴大自己的視野和心胸,增長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的愿力和能力,無論是生活的困難還是精神的困頓,都有人伸出溫暖的手臂,不言放棄去幫助、去陪伴。
心棧這個奉粥的平臺,以粥為媒介,在并不缺少一杯粥的今天,傳遞著愛、信任與關(guān)懷。這愛,不僅滋潤了社會大眾,更滋潤著志愿者自己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