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多么陌生的詞語?,F(xiàn)代人早就淡忘的行為。它卻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慈善事業(yè)。在中國古代,這一善行是最普遍的慈善活動,對一個又一個時代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施粥這項善行已經(jīng)漸漸淡出民眾視線。然而,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在四年時間里努力恢復這一傳統(tǒng)的慈善行為,三個仁愛心棧365天從未間斷地,為大眾奉上一杯杯溫暖的愛心粥,力求以一種溫潤的平常心,撫慰人們的心靈,傳遞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美德。2012年1月8日,星期天。清晨五點鐘,四周一片靜謐,空中洋洋灑灑的飄起了雪花,大地依然被沉沉的夜色籠罩。此時,志愿者劉俊昌已經(jīng)開始了熬粥的工作,燒水,洗米、往鍋內(nèi)倒豆、不停地攪拌,劉師傅一系列動作嫻熟、利落。
這時,73歲高齡的李芝蘭老人也來到愛心廚房幫忙,提供場地的老板介紹說,這位老人義務熬粥已經(jīng)有兩年多時間了,不管刮風下雨,只要身體允許,早晨6點準來。
早晨6點50,兩大桶粥熬好了,劉俊昌將兩大桶熱騰騰的愛心粥搬上特殊定制的電動車,兩個大桶穩(wěn)穩(wěn)的嵌入不銹鋼箱體,既保溫又干凈防塵。劉俊昌騎著三輪車來到奉粥地點,參加義務奉粥的志愿者早已在這里等待了,他們身著黃馬甲、橙色圍裙。粥車停好后,七八名志愿者開始了忙碌的盛粥工作,熱騰騰的愛心粥在車燈的照耀下,瞬間溫暖了現(xiàn)場的所有人,等待領粥的隊伍中,多為北京西站附近的流浪者以及一些老年人。志愿者盛起一杯杯的熱粥,雙手捧給排隊的群眾。紅蓮仁愛心棧志愿者負責人王靜稱,愛心粥每天6點50熬制完畢,7點開始奉粥,采用的大棗、枸杞子、葡萄干等13種食材都由志愿者和愛心人士捐贈。
志愿者中,年齡最小的還在上小學,年齡最大的也已經(jīng)有70多歲。4年來,志愿者們一直免費為居民和沒有時間吃早飯的上班族們和街頭流浪者提供愛心粥。從最初的懷疑、不被理解到接納、喜歡,直至被仁愛的精神所吸引成為一名志愿者。先后參與過奉送愛心粥的志愿者已達上萬名。
奉送愛心粥行動是由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于2008年1月10日發(fā)起的,共設清華園仁愛心棧、朝外仁愛心棧、紅蓮仁愛心棧三個奉粥點,每天都有奉粥活動。迄今為止,該活動已走過將近4個年頭,每年都送出30多萬杯愛心粥,4年下來,累計送出110多萬杯。
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于200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立,其主要項目包括“仁愛行動”救災救濟項目、“仁愛心?!鄙鐓^(qū)服務項目、“仁愛助學”孤困學生資助關懷項目、“仁愛衣+衣”衣物捐贈及扶貧項目、心靈健康服務項目、“仁愛孝德獎”弘揚孝悌精神項目和“仁愛老年”關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