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衛(wèi)峰說話的語調平緩、柔和,侃侃而談,面對你的時候,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看著你的眼睛。
平時,他在外企做貿易工作。2013年年底,他開始系統(tǒng)性地學佛,并加入仁愛基金會,最開始是參與河北順平的助學項目。從2014年開始,他同時參與助學和四和仁愛的活動。
四和仁愛是仁愛基金會以關懷老人為主的一個公益項目,現(xiàn)在有“空巢老人入戶關懷”和“百歲老人人生”等子項目,都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從成立至今,項目志愿者共看望關懷了超過1000位老人,中心從北京開到了廣州、張家口、莆田。
現(xiàn)在,作為項目部長,他幾乎每周都去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給老人幫助。
“善行在增添我學佛的資糧,讓我的心更清凈,更感恩,”他說。
(以下采訪內容根據(jù)白衛(wèi)鋒師兄口述整理)
三分之一的生活
我最開始接觸佛法是在09年。09年到13年我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學習。到13年年底,有了機會,接觸到龍泉寺和仁愛基金會。我的學修和善行是同時進行的。
現(xiàn)在,我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生活,就是陪伴家人、孩子,三分之一工作,另三分之一就是學佛和善行。
從世間來說,我們做善行,是一件很讓人愉快的事情。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比如一個人買到一個別墅,快樂的感覺只有兩個月,基本上半年以后,這個幸福感就降的非???。但如果幫助別人,這種成就感滿足感,在過一兩年之后還會非常強烈。
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做公益是在增添我們的資糧。在這個過程中,要想堅持下去,突破瓶頸,都要靠資糧。跟師法友團隊,這是一個很好的造“共業(yè)”的平臺,通過共事,業(yè)緣就容易建立,團隊之間更和合。而這也是我們在基金會承擔的最主要的發(fā)心。
平時我們都知道,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如果只是研究理論,可能就成了老學究,有時候研究的成果和實際生活無法對接。就像實驗室的成果要想民用,還差著好幾個階段。所以我們在世間都知道,要理論引導實踐,實踐反證理論。佛法則講,有教有證,教證合一,與世間的道理相通。
比如,以前我們共修的時候,我經常學不懂經書的內容,但在看望老人,參與善行后,再去參與小組分享,我就容易對經文有更深的理解。
在我們的學佛小組里,有些師兄只喜歡理論性的學習,我拉他們去做些善行,也不愛去做,就是喜歡讀經、看書,但這些師兄基本上后來就從小組中消失了,他們會說我們會開始自己修。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自己修的話可能會走得比較快,但不容易走得長。因為人都有心力低的時候,靠自己不容易拉起來,只有通過一個師法友團體才行。
我就是在善行過程中,知道了師法友團隊的重要性。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我會有意地提醒自己堅持下去。是善行讓自己有了這種感悟,這種想法。
希望四和仁愛未來成為一個公益平臺
2015年,我們通過北京市慈善聯(lián)合會,申請到了空巢老人入戶關懷的政府采購項目,16年我們又申請了百歲人生項目,就是去關懷北京地區(qū)超過一百歲的老人。
也就是說,政府有一些方面的工作,也希望通過社會的一些平臺去做補充。
“百歲人生”這個項目14年就有了,最早是師父的心愿,想讓我們看望一百位百歲老人,寫成《百歲人生》這本書。派任蕾老師和其他幾位大菩薩過來,我們借著政府采購這個契機,推廣這個項目。
百歲老人們能活到這么長時間,都是很有福報,做了很多符合因果規(guī)律的事情。我們采訪百歲老人總結的經驗是,他們都吃過很多苦,但從不抱怨,都是一臉的笑容,連睡覺的時候都在笑,可見年輕的時候心態(tài)特別好,會幫助別人,大部分人都有信仰,知道做人不能做壞事,要盡可能幫別人。
他們生活上都很節(jié)儉,心胸開闊,有一些傳統(tǒng)的美德。師父為什么要讓我們采訪老人,就是想弘揚一個正能量。
四和是基金會14個項目中唯一一個平臺類項目,其他的比如助學、千家愛、心棧,它們都有自己主打的品牌活動。但四和全稱是四和仁愛社區(qū)服務中心,重點在社區(qū)。社區(qū)里什么人都有,老人、孩子、貧困的人、年輕人。
我的想法就是,以后在全國各地的社區(qū)開拓更多的分中心,讓基金會剩下13個項目都能夠落地,讓他們找到更多的渠道。
比如,我們在社區(qū)里知道有生病的孩子,就會對接到千家愛,有需要照顧的老人,我們就可以對接到生命關懷,有需要捐贈衣物的,我們就對接到“衣加衣”。我們可以先打前站,給它們一個落地的平臺。
做善行后,跟家人更親了
在看望老人的時候,老人手腳不便,吃飯會從嘴里流出來,我會去給他們擦,坐著一個多小時耐心地聽老人講,問冷問熱。出來后,我就想,對自己的家人、老人,有時候都有點不耐煩,沒有這樣關心。更多的是老人關心我們,覺得對家里虧欠太多。
參加公益后,我對這一點感觸很深。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陌生人友善,把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但對待自己最親的人,卻往往會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
所以,參加公益后,我對老人更耐心了。以前老人說話,我有時候不愛聽,就是那種長大后的逆反心理。但做公益以后,我慢慢養(yǎng)成了定力?,F(xiàn)在家里老人再跟我講話,我就靜靜的聽著。
家里老人跟你嘮叨,有時候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煩惱和壓力。如果不讓他們抒發(fā),他們就會憋著難受。而你靜靜聽他們講完,就會感覺老人的心情很輕松,慢慢脾氣也越平和,家里面慢慢也越來越和諧。用佛法來講,就是“境隨心轉”。
我覺得這就是在實踐善行的時候養(yǎng)成了一點好的習慣,回來放到家里慢慢的轉。但做事的習慣,如果不在一個善行的環(huán)境里去培養(yǎng),在以前的環(huán)境里,要改變很難。因為在以前的環(huán)境里已經養(yǎng)成了一定的習慣。必須在另外一個環(huán)境里去培養(yǎng),才能帶回到老的生活環(huán)境里。
另外,參加了助學活動后,我會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吃點苦”,在家里面能做的事,比如扔垃圾,分東西,我都會讓他們去做。孩子們慢慢也變得懂事,家里面有事都爭著去做。
因為,我從前助學的時候,看到了很多農村孩子,生活的條件非常艱苦,但很懂事,內心很健全。知道照顧臥病在床的老人,自己做飯、學習。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他們照顧家人,對自己負責,就是在集資糧。但有些城市的孩子,雖然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內心并不太健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從小在消解福報,
不做事就沒辦法增長資糧,只是享受就是在不斷的消除資糧。所以我就對農村的孩子說,你們其實大有可為,你們現(xiàn)在的路是對的,其實會很有福報,現(xiàn)在吃的苦以后都是成長的財富,千萬不要悲觀。
善行也對我的工作帶來了幫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現(xiàn)在很感恩。佛法要求我們要把受助者當做菩薩,以感恩的心去幫助別人。我就想,我對我所幫助的人都能感恩。我花錢、花時間、花精力,還要感恩你。
而對待客戶,是人家給我機會,給我平臺,我就更感恩了。以前,面對一些喜歡挑毛病,有些刁蠻的客戶,我就有點不耐煩。但現(xiàn)在,我感恩你,覺得你這種狀態(tài)我是可以接受的。
而就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這些以前我覺得有點跋扈的客戶,慢慢也不跋扈了,他覺得你的語氣、你的反饋是很柔和的,也就越來越客氣了。就像佛說的,每個人都有佛性,有些只是被一些煩惱業(yè)障蓋住了,但你只要跟他有正能量的交流方式,這種念就會出來。
只要這種感恩的心建立起來了,不管是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好像以前過不去的坎,現(xiàn)在都不是坎了,最受益的就是自己,心里舒服了,沒有這么多垃圾了。而且客戶越來越多,貴人也越來越多。
有了感恩的心,自己的心就越清凈,周圍的環(huán)境就會越來越好。這是連貫的一條線。
文并圖:郭應喆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