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基金會注冊完畢,創(chuàng)業(yè)初的激 情曾支持著林啟泰等發(fā)起人提出有機農(nóng)業(yè)等項目,準備邁開步子大干一場。但創(chuàng)意提到師父那,不見回音。納悶之際林啟泰跑去請益師父,師父說:事情要做得很小,很精,很長久,并為他們選擇“孤兒助學”這個平凡普通的項目。在當時的人財物各種因緣條件下,師父認為這類項目社會支持,見效期長,適合起步期的基金會。
【仁愛老照片】林啟泰秘書長教大家學習項目管理
不過基金會項目起步階段還是非常艱難的。義工張婉鈺(現(xiàn)已走入僧團)對2007年的記憶多是一個個拒絕的電話,尋訪工作進行了兩個月后才在北京郊區(qū)找到半個孤兒(他還有哥哥),到2007年底,一共只資助了7名孤兒。
不過這并未使大家泄氣,初始階段的仁愛助學開始嘗試將“觸角”延伸到北京周邊地區(qū),找尋貧困的學生。在走訪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后,不定期到當?shù)乜赐?,一方面送去學習用具衣物食品和慰問金,一方面跟他們談心,教他們學習。持續(xù)的關懷,讓孩子的心打開了。有的孩子原本很靦腆,接觸幾次志愿者后,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看到孩子們的進步,志愿者們得到策勵。2007年底,在龍泉寺佛像前,23歲的義工王衛(wèi)鄭重發(fā)愿——希望成為100個孩子的“媽媽”。這個愿望很快兌現(xiàn)。在不久后的安徽雪災賑災活動中,績溪縣教育局推薦了17名學生,太湖縣推薦了83名,合起來剛好是100名。義工們紛紛感慨愿力不可思議。08年3月底,仁愛助學義工來到當?shù)?,看望資助這100名孤困學生。
【仁愛老照片】2008年春節(jié),專職義工們向師父拜年
但這種資助只是起點,關懷才是終點。 2008年5月,致力于持續(xù)與助學對象書信互動并定期走訪的“仁愛大朋友”志愿者團隊正式成立,他們中有學生、有白領,有機關干部,有退休老人…… “點對點”地對孩子們進行持續(xù)的書信或電話關懷。
那時候基金會辦公室常常有匪夷所思的場景,各路志愿者從北京的四面八方聚到一塊,就為了開會商量如何給孩子回好一封信。那期間師父曾說,要向大眾傳遞這個事情是他發(fā)心要做的,而不只是拿錢去辦事。
邁過初始階段后,仁愛助學的關懷經(jīng)驗得以沉淀,并在太湖助學中逐漸清晰化為太湖模式。太湖模式通常是——提前掌握當?shù)毓吕W生名單并梳理核實,前期入戶走訪了解困難及需求;再擇時聚集更多志愿去到當?shù)?,開展3-5天的夏令營,和孤困孩子學在一起、玩在一起。2008年10月,第一次太湖助學夏令營把這種模式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仁愛老照片】清晨例會
彼時為了讓140多名孤困學生體會到家庭溫暖,“類家庭式”的關懷開始誕生。志愿者曾敏和另一個志愿者以及12個孩子組成月亮之家臨時家庭,志愿者分別作為月亮媽媽、月亮姐姐,和12個孩子一起編歌曲、做游戲、演情景劇。
在三天的活動中,孩子們從初見面時的疑惑、冷漠和畏懼,到最后變得自信、勇敢、開朗。在盛大的百人燭光生日會環(huán)節(jié),很多孩子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也正如師父所言,人都有善根,孩子們的善心善念就這樣不斷得到開啟。
外出到河北訪貧時的晚課
植根于心靈持續(xù)關懷的太湖模式是仁愛助學的靈魂,在2011年前也是仁愛的主要助學模式,但限于距離,北京志愿者們并不能頻繁前往。于是,北京周邊近距離地區(qū)被助學項目組更多考量,并逐漸清晰化為助學的“保定模式”——提前和地方婦聯(lián)等部門了解當?shù)毓吕W生名單,走訪調研敲定助學對象;結成車隊開車到距北京兩三小時以內車程的地域,對孤困學生進行關懷。
【仁愛老照片】小朋友寫給大朋友的信
將保定模式發(fā)揚光大的不能不提陳永輝,原基金會副秘書長(現(xiàn)已走入僧團)。看到城市中產(chǎn)們熱衷于開車到各地自駕游,受自駕游車友會的啟發(fā),在2013年初,陳永輝接管助學項目期間,將車友會和助學項目相嫁接。這一結合,一方面保證了助學志愿者的來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車友會的文化內涵,豐富了他們的外出活動,助學項目開始變得很火爆,不斷有新人加入進來。
【仁愛老照片】早期大家學做飯
依托車輛,每一車四個志愿者為一個助學小組,對接四名學生;若干車組成大組,由組長負責;一個助學縣設若干組,由“縣長”管理。志愿者們統(tǒng)一采買禮物,統(tǒng)一駕車到保定等地,在當?shù)嘏c孩子互動一到兩天,“每個點一年至少去兩次。跟孩子書信電話等聯(lián)絡,每月至少一次”。
交通的便利也極大促進了項目的可持續(xù)性和長期關懷的有效性。2013年全年助學者到保定四次,基本上把11個縣近300名孤兒都走訪了一遍。到訪之際,志愿者不僅帶去米面糧油、生活用品等物資;還代表基金會送去助學款。
在這樣的來來去去中,駕車出行的志愿者不僅領略了一方風土人情,也收獲了和助學對象心靈互動帶來的感動,口口相傳,愿意加入的志愿者越來越多,先后吸引了中關村領導力核心培訓班、上海EMBA班等成員參與,多名企業(yè)高管成為仁愛大朋友。
【仁愛老照片】來自臺灣的著名企業(yè)家黃平璋先生為基金會作人力資源培訓
【仁愛老照片】成立早期聽葉祖宇老師講慈善精神講座
吸引志愿者留下來的又一個原因還包括培訓和心得分享帶來的心靈提升。仁愛為志愿者設計了通識、溝通技巧、心理解輔導等多種培訓、走訪心得故事會、志愿者茶話會等多個互動環(huán)節(jié)。
通過培訓,志愿者們習得了知識;通過助學各環(huán)節(jié)具體事項的分工承擔,志愿者們獲得了奉獻愛心的機會,也獲得了在做事中磨煉修心的機會,這一切,又促使他們不斷參與進來。“給別人關愛,心會打開”一位志愿者所言非虛,這也是無數(shù)志愿者的心聲。
文編 ?;谶^ | 圖 瀛晗提供檔案資料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