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心棧人物面面觀
每一個善行都讓人心生歡喜


編者按:
仁愛心棧志愿者來自各個年齡層,很多老人放棄閑適的退休生活,來仁愛心棧做志愿者發(fā)揮余熱,他們的人生也因為在奉獻中,重新大放光彩。本文主要講述洛陽牡丹心棧和鄭州先鋒心棧志愿者的故事。


東萍老師
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


牡丹心棧有一位退了休的志愿者名叫東萍,大家都親切的叫她“東姐”、“東姨”、“東老師”,退了休本可以像許多退休老人那樣在家養(yǎng)貓養(yǎng)狗,栽花弄草,遇到閑暇還可以和許多人結伴旅游度假,過這樣悠閑的日子??蓶|萍老師不這樣,從加入牡丹心棧以來只要在洛陽幾乎天天來心棧,從早上到口福居做準備工作,到去牡丹廣場現場奉粥,再到回來收尾全部工作結束才離開,無論刮風下雨,星期六還是星期天一天不落,是心棧目前出勤率第一人,名副其實的“全勤王”。

東萍老師奉粥

早上來到時候,東萍老師總是背一個大大的袋子,大伙叫它“惜福袋”。里面裝的全是東老師的寶貝:志愿者前一天沒吃完剩下的饅頭、燒餅。東老師臨走時總是把它們放到袋子里,拿回去放到冰箱里保存好,第二天再背到心棧重新熱著吃。吃的時候東萍老師總是拿那些最小的放的最久的那塊,她說這樣饅頭和菜都不會被浪費掉了。心棧早上吃飯人多的時候,東萍老師總是先站起來把座位讓給后來的人,然后總是她那句經典“你們坐,我站著吃,我吃的快”。很快吃完飯又搶著去刷碗,仍然是她那句經典“你們不用幫,讓我來,我干的快!”。這樣親切又耳熟能詳的話在心棧早已成了東萍老師的“名言”。

東萍老師在心棧

圖為東萍老師奉粥照片

東萍老師奉粥

來到廣場奉粥,最忙的也是東萍老師,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內奉倒粥的技術也是她的一絕,曾親眼看到東萍老師給一位拿著杯口很小的杯子的粥客倒粥,動作麻利、一氣呵成 ,一滴多余的粥都沒有撒到粥客的杯子上,想起古文《賣油翁》其中一句“無它,唯手孰而!”。東萍老師還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次奉粥有一位叫王躍峰的粥客因身體偏癱而手抖動厲害無法端起杯子喝粥,這時東萍老師走過去彎下腰接過杯子 ,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慢慢的一勺一勺喂他吃下。這位喝粥的家人后來也成為了心棧的一名志愿者。做環(huán)保時候的東萍老師很多次的重復著一次一次彎下她那不太靈活的腰,一片一片把垃圾拾起,遠遠看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諧……朝陽中,明黃色的志愿者服裝鮮艷亮麗,是早晨一道美麗的風景……

東萍老師

東萍老師與志愿者擁抱

奉粥結束回到心棧,東萍老師又趕緊把蒸鍋里還熱著的蒸饃水拿出,她告訴志愿者要惜福,可以用這些熱水擦粥車,一方面冬天手不會冷而且還會擦的干凈。收拾完一切都打掃的干干凈凈,如果又有剩下的饅頭,東萍老師照舊把它們收集起來放入她的“惜福袋”……。

東萍老師奉粥結束打掃衛(wèi)生


在心棧忙碌了一早上,快4個小時的義工工作結束后回到家的東萍老師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她除了要悉心照顧年邁的母親外,街坊鄰里有腿腳不便的老人,東萍老師也會主動的去悉心照顧,而且照顧的很好。鄰居都稱贊東萍老師是一位菩薩,有菩薩心腸。

和東萍老師一起奉粥的志愿者們


師父學誠法師教導我們一切無我利他,利益有情,饒益眾生,無私奉獻他人,行菩薩道都是菩薩!在我心中東萍老師就是心棧菩薩! 東萍老師和胡俊濤老師是我們心棧每一位家人學習的榜樣和策歷前行的力量!我們不僅要感謝他們,而且還要向二位老師學習。學習他們認真的態(tài)度,高度的責任心,任勞任怨的精神。并且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學習中落實到行動上。(文:陳永玲老師)



東萍老師喂粥的故事
文 史寧

這個故事還得從周杰老師說起。今天早上志愿者剛做完前行,周杰老師端了杯粥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讓我跟他一起去沒拿容器領粥的那一隊。周老師帶著我來到一位年輕人跟前,用非常標準的奉粥姿勢把粥奉給了他。當時,我心里納悶兒:“這是干嘛?這不是破壞秩序了”。就在年輕人接粥的時候,我才發(fā)現他竟然是一位殘障人士。原來,是細心的周老師發(fā)現這個年輕人行動不便,在那里排隊領粥會很吃力,才要特殊照顧,提前把粥給他。我對那位年輕人說:感恩您來喝粥,祝您一天好心情,您不用排隊了,請慢用?!澳贻p人非常感激,沖我們微笑著表示感謝后轉身離開了。我對周杰老師豎起大拇指,周老師用力的點點頭,開心的笑起來。然后我們就各自忙去了。

過了大約五分鐘,我給內奉組拍了幾張照片后,來到粥車跟前準備拍幾張盛粥老師的鏡頭。這時我發(fā)現,離粥車不遠的地方,在花壇圍欄的石臺上,剛才那位年輕人正坐在那里喝粥,東萍老師就站在他身旁。年輕人因為身體的原因,只能一只手端粥杯,而且拿杯子也不是很穩(wěn),東萍老師就扶著年輕人的手,幫助他穩(wěn)穩(wěn)的往嘴邊送。喝一口就放下杯子對他說:慢慢喝,別嗆著。見他把這口粥咽下就繼續(xù)幫他往嘴邊送。一直到杯子里的粥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時候,因為年輕人沒法大幅度的仰頭喝粥,東萍老師就拿來勺子,一勺一勺的喂他吃……我被這個溫馨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立刻想起我小的時候,母親也是這樣一勺一勺的喂我吃飯。此刻的東萍老師真的就像是一位慈祥的媽媽在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年輕人也像個聽話的孩子沉浸在媽媽無私的愛中。

東萍老師喂粥

東萍老師喂粥

這時,我分明看到年輕人的眼里有晶瑩的淚花在閃動………


與東萍老師一起奉粥的
洛陽牡丹心棧的志愿者們


不忘初心
將每一個善行堅持下去

文 :常歡



鄭州先鋒心棧志愿者們

凌晨,天還一片漆黑,但有仁愛的志愿者從四面八方來到心棧,開始了奉粥前的熬粥等工作。

勺霸葉叔叔走錯路了,多走了三里路卻在三點四十分到達粥屋;
建設老師淘米、和面忙的不亦樂乎;

徐阿姨來到粥屋就伏案上崗,大家說徐阿姨專業(yè)烙餅60年,擔心哪天哪個大佬把我們的徐阿姨高薪聘請走去做面點師,哈哈;

武會芝老師為家人們烹制美味的菜肴;
林紅老師和郭鵬云老師給大家分享《愛讓我們更有力量》;


門老師貼心的給我們的趙阿姨中醫(yī)按摩;
宋乃田老師拿著手機在給大家記錄美好的瞬間;
粥屋每個人都從容的做著每一個事情,人們滿心歡喜,熱鬧的就像大年三十兒!


葉叔叔說,如果粥鍋里出現了心形,就說明今天的粥熬的剛剛好,這得熬多少鍋粥才能得出來的經驗啊。

趙阿姨家住的離熬粥的地方很遠,但每天幾乎都是第一個來到心棧,最后一個離開心棧,每次結行完,她都會對家人說讓大家都走,剩下的她來做。每次聽到找阿姨樸實的話語,都會覺得溫暖!

葉爸趙媽


奉粥結束,家人們吃早餐的時候,有一個熟悉的小寶貝兒和他媽媽一起來了。家人們要為他們打粥,他媽媽說只給小寶貝半杯粥就好了,他喝不了那么多,并且說,小寶貝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拿手機給我們心棧的叔叔“打電話”,告訴叔叔他要來喝粥,打完電話就會乖乖睡覺。

又乖又萌的心棧忠實小粉絲,他想要喝粥的心情可能就和我們志愿者熬粥奉粥的心情一致吧。都是對愛的需求,對心棧的需求!


學誠大和尚開示說:要怎么樣才能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到眾人中去,放到社會中去,放到世界中去。當認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有如此豐富而緊密的聯系時,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有了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是啊,我們要時時善心事事安心,因為人生沒有彩排,不管精彩與否,它終是一場現場直播的演出。希望通過一個個簡單的善行,將善行堅持下去;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不忘初心,在善行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越走越穩(wěn)固!



 文編  楊采益  楊樸宇  阿賽 |  美編 芳影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