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孝德項目志愿者 魯杰
加入仁愛八年:很多對立情緒消失了
我是北京工業(yè)大學的人文學院老師,因為同事的因緣來到龍泉寺,來到基金會。因為我是研究家庭教育兒童心理研究專業(yè)的,剛好他們把我的名片給了孤兒助學項目這邊,不久王衛(wèi)(原基金會骨干義工、秘書長)跟我聯(lián)系,我特別開心,很欣然的答應了,那時候有一剎那欣喜若狂的感覺,就是一下子好像比自己考上博士了比自己評了什么職稱了比自己揚名立萬著作等身,比自己得了大獎還高興,我不知道那種感覺是來自于哪里,它是從內心深處出來的。
這樣我在08年底就加入了進來。
加入了之后說要開會,開會之后說要去走訪,從09年孤兒助學走訪加做培訓,再走訪,去河北去了五次,然后又去安徽太湖去了一次,去內蒙古赤峰送寒衣去了一次,后來還參與了一些傾聽熱線等,然后陸陸續(xù)續(xù)的還有參加救援隊,包括近年參與做生命關懷的培訓等。
這些年一直在參加活動,一開始是以自己的專業(yè)介入的,然后漸漸地認識了一些志愿者,還有孤兒,后來就是跟隨孝德項目去看望孤困老人,在這個過程,我覺得這種感覺是越來越濃,而且自己感覺到,剛開始以一種專業(yè)的身份介入,后來漸漸發(fā)現其實自己的很多想法、觀念、力量都漸漸地在融入,融到了一個更有力量的團隊中來。
到后來的感受就是漸漸地沒有自己了、消失了,能以別人的需要為需要,不管是孤兒的、老人的、還是志愿者的,而且自己也感覺到很多對立的情緒者觀點漸漸也消失了。
像比如說原來的確自己很勤奮,也會很努力地去考學、去寫文章、去講課、去備課,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拖拉有懈怠,有上進也有消沉,有平和也有驕傲,特別向往內心的安寧但是內心總有煩惱,不斷地覺得自己很強大要幫助很多人,但同時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比較弱,就是這些對立的心理特征漸漸漸漸就融合了,融合成了感覺到內在的感受很完整,就是一種跟外在跟自己都是渾然一體的很自在的感覺。
我覺得這些跟能力、才華成就沒有關系,就是內在的這種平和。因為我見到很多人,就我身邊的志愿者,或多或少都有我追求的那種境界,他們并不一定是高官或大學問家,甚至沒讀過幾年書,但非常有修養(yǎng),而且也很親和,我就感覺到他們做人很成功。所以對于我來說,這八年參加仁愛基金會,真得是一個特別修心的過程。
我周圍的仁愛義工莫不是這樣,都是德于心禮于外,內心非常有德行、很低調,以消失自我為榮譽,而不是說“我很有能力,大家都在關注我”,那么他外在的風貌就非常的謙遜,非常的平和、低調,而且非常的厚道和包容、補位,他們會去關心別人,做事情他會去補位,特別上進,而且這種上進是真正的精神上的上進,精神上的上進呢就讓人感覺到有無限的希望。
這樣比如說我的同事家人鄰居呀,他們看到我身邊的志愿者,都很歡喜、很開心,可能我們無形之中,就給他們那種慈悲和善良。然后慈悲善良還并不等于沒有能力,每個人都是很有能力而且不斷在增長各方面的能力。
我現在主要在仁愛孝德項目做培訓,想要對整個孝德的志愿者做團隊建設和培養(yǎng),讓每一個人都能有成長,所以比如說我會和他們一起去學習、一起去奉粥、或者去生命關懷助念,然后請大家一起來做一些團體建設的活動。
2017年我想是孝德的團隊建設的一年。同時我們要在更多的中小學去開展孝親日記活動,讓孩子們去知恩報恩感恩。還有呢,是去看望更多的孤困老人,把去年看過的孤困老人呢,篩選過了以后持續(xù)的長期的關心。
另外,還要在社區(qū)尤其是龍泉寺周邊的四個村開展孝德好家庭的評比,希望能夠弘化一方風氣。
同時,我發(fā)現,在慈善基金會特別需要培訓的力量,寫作的文宣的力量,所以我就希望漸漸地接觸鼓勵培養(yǎng)會講會寫的一些人。
仁愛文宣志愿者任蕾
加入仁愛一年多 :整個人翻天覆地變化
我是2015年6月皈依龍泉寺成為佛教徒,去年11月25日第一次去仁愛心棧奉粥,加入仁愛一年多。當時的因緣是在學佛小組學了半年后感覺沒什么進步,有師兄說咱們仁愛慈善有奉粥等項目,讓我體驗一下,后來我就去了心棧,去了第一次就覺得特別的震撼。
他們特別溫暖,氛圍特別好,像家人一樣,沒有隔閡。像我們在社會上很多年,就覺得人和人之間剛開始是有距離的,但是一去那兒就一下就可以融進去。而且就是頭一次奉粥就感覺到了那種無條件付出的快樂。
然后就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咱們那個基金會的文化就是感恩嘛,然后感恩別人、反省自己。我就覺得以前從來沒有從這種角度去審視自己,來看待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通過仁愛心棧以后,善緣又不斷擴大,然后又參加了很多其他的項目,包括啟明書院、千家愛等,然后又做了很多這種基金會的宣傳工作,然后就覺得收獲越來越大,自己的改變也特別大。然后又改變了自己家里的人、身邊的人,很多人都是感覺到整個生命像重組了一樣那種感覺,特別好。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今天你好》,那篇文章在咱們公眾號上推送以后點擊量非常高,大概在四千多。那篇文章寫得是我奶奶的改變。其實我奶奶之前她已經是一個將近百歲的老人了,老年小腦萎縮,脾氣非常暴戾,然后每天都會罵人,家人都特別拿她沒有辦法,我跟她關系也特別緊張。
后來就是參加了仁愛慈善以后,我就開始從我的這個角度來審視我們的關系,后來就覺得我其實并不真正的了解她,也沒有真正關心過她,沒有走進過她的內心,沒有分析過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后來就慢慢從自己的角度去溫暖她,無條件的愛她,現在就變化特別特別大。
她現在變得很溫柔了,性格也不會像原來那種臉上永遠是那種冷漠,眼睛里永遠是那種特別有點惡狠狠的感覺,現在就變得特別溫和,說話什么的她整個人變化特別大。所以我就覺得這是特別特別典型的一個改變。包括我的家里人以前可能對佛法也不是那么接受,現在慢慢的也開始接受了,就覺得特別的欣慰。
然后我整個人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以前也想做公益,但工作比較忙,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渠道去做公益,也每天就在這種生活和工作的重復中,就覺得在思索生命的意義,特別困惑。加入仁愛慈善以后,其實我現在基本上已經變成了一個專職的公益人,把我原來做律師的工作基本上都放在一邊了,基本上全職都在仁愛慈善基金會,就覺得這個魅力實在太大了。
我自身也是從仁愛志愿者身上汲取了非常多的力量。我在想,如果是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會覺得他們每個人都真的特別可愛,都有非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每天在這種環(huán)境下熏陶的話,對自己改變特別大。
所以我就覺得他們就是一幫特別無怨無悔付出的人,能看到各行各業(yè)、各種年齡的人,都在這默默無聞做著很多,我就感覺他們就是人間菩薩,就是做著那種讓你感覺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說起來有時候特別震撼的那種事情。所以就是每天在這種感動中,感受了很多的愛。現在可以有能力去付出一些愛。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繼續(xù)參與到各種具體的善行中去,不斷地去接觸到這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然后跟他們一起進行心靈的成長。
(記者追問:回憶一下最感動的事?)
有一次我們去大涼山,大概十天,在那建9個書院,當然他們的貧窮特別讓人觸目驚心,但是通過那次活動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們不是去做救濟,不是做物質上的慈善。
法師當時也開示——物質上的救濟永遠是沒有盡頭的。如果他們只是知道從別人那去拿到這些物資,而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一個感恩的心的話,人永遠會生活在痛苦中。因為你的欲望會不斷的增強。我們的基金會實際上是做心靈慈善,其實我們是去幫助這些人重建他的心靈,就是讓他的心靈成長。
啟明書院主要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地方建書院,讓孩子從小接觸到知識的力量,用知識的力量來改變他們。實際上他們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眼界的問題、觀念的問題,不是說純粹物質上的問題。所以說改變他們的話必須得從孩子做起,一些慈善的觀念也在改變。
我們家之前捐助了20個孩子,每個孩子1000塊錢,去看望過孩子一次,但后面就再沒有接觸了,我覺得特別可惜,就不知道他們成長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捐錢、捐物,以前對慈善的理解比較狹隘。
進入了仁愛慈善以后,就認識到其實慈善不是說只是捐錢捐物,心靈慈善是更重要的。 實際上是我們做慈善的人跟我們救助的人像是在一起進行心靈的成長,收獲最大的其實是我自己。
就像師父所說的那句話,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你自己,自己在這里面的受益是最大的,而不是說我去從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去幫助別人,所以這個就是我一個根本性的一個感受。
而且就發(fā)現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你都可以做慈善,不是說你有錢了才可以做慈善。比如說你給別人一個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擁抱,其實這些都是在做慈善,而且是隨手可做的,就是觸手可及的那種慈善。
仁愛環(huán)保部志愿者 溫占亮
加入仁愛一年多:在家我開始刷碗 了
第一次參加仁愛的活動,是我們學佛小組組織參加善行活動。第一次參加的是清華心棧的奉送愛心粥,當時,我們的講師張玉花組織小組的五位師兄一起去清華心棧,那是2012年8月15號。密集的承擔市后來。今年年初,回龍觀心棧開棧,最早承擔的是回龍觀心棧的周六負責人。
我們仁愛慈善活動的特點是:感恩慈善,心靈慈善,補位慈善,時時慈善,人人慈善。確實感受也是從這幾個方面。通過善行,我們不是去幫助別人,我們是對別人、路人有一個感恩的心,去參加善行活動。對我們的受助者也好,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可能缺少了一顆感恩的心。通過不斷地參加善行活動,對家人,對身邊的人,更多地生起這種感恩的心。
以前,我在家里的承擔很少,通過在心棧的承擔,慢慢的,在家里逐步也承擔家里那些事情。比如刷碗,以前一年都不會刷一次碗。今年,就覺得它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開始刷碗。以前就覺得跟自己沒關系。家人覺得我在基金會承擔,跟家人溝通,慢慢的,家人也逐步地在基金會,開始在心棧有一些簡單的承擔。
在仁愛經常有很多老人帶新人。在今年西二旗心?;I備的時候,我們都是新的志愿者,老志愿者來到心棧給我們做培訓。回龍觀心棧開棧的時候,他們都過來提前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大家都是無私地在用自己的時間來幫助我們。
我覺得我們仁愛志愿者跟其他志愿者區(qū)別就是家人的感受。我接觸過一位做公益的朋友,他在公益圈基本做了五年的時間了,但是,他來心棧奉粥以后,他就覺得這個平臺跟別的地方好像不一樣,有家的感覺。
現在,我在環(huán)保部承擔,新的一年還是安住在環(huán)保部。環(huán)保部的正式啟動是2016年的8月28號,到現在,全國將近十個城市陸續(xù)開通了仁愛環(huán)保這個項目,包括西安,成都,淮北,茂名,英德,唐山,南京,沈陽馬上要開通 。
新的一年,希望逐步把善行活動更多的推廣。
仁愛孝德獎志愿者葉培豐
加入仁愛三年:我不再衣來伸手了
我今年10歲,上五年級,從小學二年級就加入仁愛了。
我和仁愛結緣是通過我們的學?!黢R金潤小學,因為我們學校和仁愛一起創(chuàng)辦孝德獎項目也有四五年了。學校每年都會搞孝親活動, 比如今年我們還評了五個孝德班級,仁愛還給我們這些孝德班級出了一些班費,鼓勵我們可以更好在班級里邊做事。
評選孝德班級,一開始是班級先推選,班級推選出來以后我們就去學校里邊開孝德大會,重點表彰,因為我們學校和仁愛就是共同鼓勵我們就是要孝親。
學校搞了孝親活動之后,我的變化還是有的,我是通過上了小學以后才變化的。以前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也不懂事兒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做這些事情有多累。后來就從上了小學后我們學校和仁愛合作共同創(chuàng)辦這個活動,然后我就會每天主動地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
比如每天到家,如果媽媽去接弟弟,然后我就蒸米飯,晚上吃完飯了我還要洗碗。然后一般晚上要洗漱的話,我都帶著我弟弟洗漱,就這些。
四合仁愛志愿者馬菁梅
加入仁愛一年: 感受心靈的成長
08、09年,我一直在做義工,去年皈依了,走入仁愛有一年吧。我之前接觸過很多的義工,也做過很多慈善,各種原因,可能都不太正規(guī)吧,所以,走著走著都走不下去了。后來,因為咱們孝德的部長張厚宏,我們原來一直在一起做公益,他在這邊做起來,后來,我了解一下,覺得仁愛慈善挺正規(guī),挺不錯。所以,我就過來了。其實,都是師兄的拉拔。
仁愛善行活動,助學承擔的多一些。其實,我覺得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靈的成長。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不單單關注孩子,還有志愿者。成長是兩方面的,一個是志愿者,一個是孩子。我覺得對自己的成長更多吧,幫助孩子挺少的。
雖然,我來的時間不長,這次12月3號到4號的曲陽助學,我是總召集,感覺大家特別無私,大家特別發(fā)心。干活真的不計任何報酬,真的付出自己百分百的努力。社會當中,我是看不到的,這個是特別特別讓我感動的。如果你需要什么,一句話。我這邊有什么需要幫忙啦,然后各種義工,就過來了,就是感召力特別強。我覺得這肯定不是我自己個人的感召,我自己的能力微乎其微,自己不算什么,但是,我覺得仁愛這種氛圍、理念,讓大家特別發(fā)心做事。
我覺得像您剛才采訪的那個魯老師,她真的是讓我特別特別感動的一個人。你看魯老師吧, 本身自己有病,她肯定沒有說,她不會和你說的。我對她相對比較了解吧!她感動我的點特別特別多。首先,她身體不好,然后,她把業(yè)余的時間全心全意地全部投入到仁愛基金會。她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除了自己的日常用度以外,全部捐了。
有一次,我們帶她去看病。她的一個同事,就是一個老爺子,身體不太好,她幫她同事找敬老院,幫聯(lián)系醫(yī)院,她同事住院的時候,又聯(lián)系義工幫照顧。哎呀!我就覺得可能一個女兒有時頂多做到這個,不一定能夠做到像她這樣。
我們每次去孝德項目,走訪,她做得特別多。其實,你說魯老師,可能在孝德,她任何的職位都沒有,她不是部長,不是組長,她什么都不是。但是,她是一個精神支柱,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心疼她,不太敢讓她去采訪那些老人,她身體不行,但是,她每次就說寫啊,她學歷比較高,然后就是寫東西啊,采訪啊等等。任蕾老師,在百歲人生那邊,也是精神支柱一樣的人物。
仁愛十年是比較大的一個活動,就是我之前我是打算要去定興走訪,人不夠,需要幫忙。接到這次仁愛十年籌備,說實話這么大的活動我也沒有參加過,所有的物資,我通過這件事,認識了山上很多人,就是跟社會上做事的方式思維方式完完全全的不一樣。如果說我要是去別的地方借東西或者什么的,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就說沒有或者怎么樣,但是,在這不會,我知道大概哪會有,然后,上那去問,每個人都很熱心的去幫你。
盡管他們知道信息,因為我們要協(xié)調各個部門的一些東西,包括庫房、大寮、流通處等。我上山不是很多,但是,這次承擔,基本上,山上部組我全都知道了。要去哪買東西,去哪協(xié)調,去哪借東西等等。因為,如果說這些事情,在社會上講的話,比如說我公司要舉辦這樣的一個比如年會啊什么,真的煩惱特別多。因為,大家就認為可能說跟我沒有關系,可能就不會管你這些事。但是,這不一樣,就像我們原來要做那個禮品盒,就是貼那個標簽。我們組長就一直交待我,要細致,這個順序不能錯,你少找一些人,人多容易亂,她說你在這悄悄干就行,只要你招呼,嘩啦一幫人就過來了。確實是這樣的,本來我找了兩個人,一會過來五六個,然后越來越多,這個事情在社會上是絕對碰不到的。
我在仁愛,現在負責助學和百歲人生,四合項目下面一個子項目。助學可能40多個縣,它主要是針對一些也不算貧困地區(qū)吧,孤兒和類孤兒,心靈的成長的一個關懷,主要是這塊。百歲人生項目組就是師父可能在11、12年吧就提出了要把這個百歲人生,把他們那個故事記錄下來,他們?yōu)槭裁淳驼f這么好,然后能活得那么久,能有什么值得大家去學習的,借鑒的地方,這是師父的一個心愿,但是呢,不知道為什么一直在擱置,因為之前沒有參與這個項目,直到今年的九月份,我們是八月份開的籌備會吧,九月份的時候,劉志峰師兄提出來,然后,我跟任蕾師兄把這攤又給挑起來了,主要負責溝通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