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惦記
——記河北淶源為孤困孤寡老人奉齋活動
文:鄧萍
2016年12月22日,在一個被稱為“二誕節(jié)”的日子,我們出發(fā)去淶源,這是仁愛基金會義工第二次大規(guī)模地去往當?shù)?,參與為孤困孤寡老人奉齋的公益活動。
清早5:20,和仁愛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向老師、仁愛衣+衣部長秋云老師、徐杰老師等,還有董師姐、榮師兄等5位基金會常住義工,驅(qū)車近300公里,一路前往。
盡管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可當我看到那一幕時,還是驚呆了,幽暗的小屋,推開房屋一股嗆人的氣味撲鼻而來,一張無助的眼神茫然地望著屋頂。農(nóng)村人一般都睡火炕,老人臥病在炕的時候沒人給點火燒炕,也沒人給照料飲食,我們把老人扶起來,送來熱飯熱菜,老人哭了,這無聲的哭泣,令人心痛,這間屋子好久沒有人來過了。
發(fā)起為孤困孤寡老人奉齋活動的是淶源當?shù)匾粋€叫愛心互助家園的公益組織。負責人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虎叔。虎叔講第一次入戶給孤寡老人送完米面后,他發(fā)現(xiàn)這不是孤寡老人最急需的,孤寡老人能動的時候能照顧自己,最困難的是病了沒人照顧,這樣即使有米面也吃不了飯。
于是,虎叔開始張羅送飯,日復一日,就這樣堅持了一年多。過程中一些公益組織陸續(xù)參與進來。仁愛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仁愛志愿者和愛心家園志愿者一道,到淶源城關(guān)及附近二十余個村莊,給共145位孤寡孤困老人做飯、送飯。
奉齋對象主要是六十歲以上、無子女的孤寡孤困老人。每到中午飯點的時候,老人們大多數(shù)已早早守候在村頭,不能動的就待在家里,望眼欲穿地等著車里的熱乎飯菜,這可是他們一天的口糧呀!
每到一處,看到老人們拎著不銹鋼飯盒,在正午的陽光下等候著送飯的車輛,心里覺得暖暖的。
打開飯盒,把米飯壓緊,熱熱地盛上;再加上西紅柿燒茄子、冬瓜豆腐這兩道菜,老鄉(xiāng)們很滿足地拎著飯盒回去了。
同來的伙伴們有一位上次也來過。她說,和上次來不一樣,這次好多老鄉(xiāng)看到車來,遠遠地就開始打招呼了,“阿彌陀佛”有老人用鄉(xiāng)音這樣跟義工們打著招呼。
這是對愛心互助家園志愿者的感謝,也是對仁愛志愿者的感謝,因為知道志愿者當中的一些人是佛教徒,老鄉(xiāng)們愿意用這種方法,表達自己的謝意。
據(jù)仁愛衣+衣部長秋云老師介紹,上次走訪后,經(jīng)和愛心互助家園的負責人虎叔商量,并請益仁愛基金會領(lǐng)導和指導法師,很快就采買了150個不銹鋼飯盒、8個不銹鋼大桶發(fā)到淶源,到今天,這些飯盒已經(jīng)用了兩三次啦?;饡€給愛心家園捐獻了米面油。
仁愛捐獻的米面油
“下次飯盒刷干凈哦,不刷干凈不給盛飯哦”當給老人們盛飯時,一位義工開玩笑道。
.......
相聚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很快我們就要走了,當大家和老人告別時,老人緊緊抓住一位義工的手,又哭了,哭得是那么真切,心中充滿了不舍和渴盼。
走出村子,心情難以言表。
有一天,我也會老去……
午后,當送飯的車啟動,從車窗往后望,十幾位上了年紀的鄉(xiāng)村大爺并排坐在木樁上曬太陽,時間仿佛靜止了。
在一個村子,有志愿者每天辛勤地把飯菜做好,給采買了保溫飯盒裝上,來回兩個多小時跨越鄉(xiāng)野來給陌生人送飯,每日不間斷——這是一個多么溫暖的約定和惦記。
祝福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也讓我們一起回顧12月1日
同樣是仁愛志愿者參與的奉齋走訪吧
行走的力量
--記民間公益人柳虎先生
文:任蕾
一輛灰色小汽車在前面狂奔,我們幾個人在后面的車上一路狂追。途經(jīng)的很多路段是顛簸破損的土路,黃塵滾滾。最窄的地方像《地道戰(zhàn)》的戰(zhàn)壕,兩邊是土墻砌成的壕溝,壕溝上亂堆著一些干枯的玉米桿兒。
這不是在搞警匪大戰(zhàn),也不是在拍電影,而是趕去給鄉(xiāng)親們送飯。從前車的速度可以看出他們對路已經(jīng)很熟了,因為這樣的路他們天天走,已經(jīng)走了整整一年,從未間斷。也能看出他們很著急。急啥呢?
因為145位孤寡老人正在等待他們,或者已經(jīng)守候在村頭,或者待在家里,望眼欲穿地等著車里的熱乎飯菜——這可是他們一天的口糧!每天往返三個小時,走過二十余個村莊,給145位孤寡老人做飯送飯,這就是民間公益人柳虎和他團隊的事業(yè)之一。我們?nèi)蕫刍饡恍芯湃舜舜蝸淼胶颖睖Z源,就是想親身體驗一下這個項目,見識一下傳說中柳虎老師。
柳虎老師是北京人,09年初次來到淶源做公益。用柳虎老師的原話說,他很驚訝離北京這么近居然有這樣的貧窮的地方,就像電影里看到的貧困,完全不用化妝。
2010年開始,他想把公益做深入一些,當時沒有私家車,來一趟淶源很不方便,他就先坐火車再坐長途。第一次入戶給孤寡老人送完米面后,他發(fā)現(xiàn)這不是孤寡老人最急需的,孤寡老人能動的時候能照顧自己,糧食不是主要的。孤寡老人最怕的是病了沒人照顧。
農(nóng)村人一般都睡火炕,老人臥病在炕的時候沒人給點火燒炕,也沒人給照料飲食,有的死在家里好幾天都沒人知道。因此,他就想著把集中照料老人作為當務之急。
當時名單上有12個孤寡老人,是讓別人拍照統(tǒng)計,為確定起見,他決定親自前往核實一下,等他到村后正好名單上的一位老人去世下葬,12位老人變成了11位。
這件事情刺激了他,于是他下決心別的事情放一放,照料老人的事一定要加緊做。開始想做一個“愛心互助家園”, 把孤寡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吃住,但沒有成功,所以一直在探索幫助孤寡老人的方式。
2013年時,柳虎老師在縣城邊上找到一個廢棄的學校,重整后組建了愛心互助家園,14年初搬進去,收留了幾位孤寡老人、一對智障的母女,當時想多收留一些孤寡老人,但很多孤寡老人不愿意離開自己原來住的地方。
柳虎老師是皈依佛弟子,為推廣素食,15年9月1日在縣城開了素食館,免費奉齋,卻沒人來吃。于是專門針對環(huán)衛(wèi)工人奉齋,環(huán)衛(wèi)工人吃了一陣子也不吃了,覺得總是免費心里過意不去。于是他就一餐飯收2元,繼續(xù)為環(huán)衛(wèi)工人奉齋。
從2015年12月1日起,奉齋發(fā)展為向周邊的孤寡老人每日送飯,開始是縣城周邊40多戶,后來越來越多,現(xiàn)在有145戶。奉齋對象主要是六十歲以上又無子女的孤寡老人,還有一種是自身帶病還要撫養(yǎng)智障子女及年長父母的人。日益增長的受齋人數(shù)讓柳虎老師壓力不斷增大,目前能承受的奉送人數(shù)已經(jīng)飽和。
租的四合院內(nèi)有口炒菜的大鐵鍋,鐵鍋中每次的菜量已經(jīng)達到極限。有段時間兩條奉齋線路不是每天分頭跑,而是輪著跑,于是一周后,信息反饋一位老人餓死了。柳虎老師說,真不敢停啊,能幫一個就幫一個,能送一盒就送一盒,天上下刀子也要去。有一次奉齋時遇到很嚴重的堵車,到達時已經(jīng)下午五點,老人還在村口等著。
送飯的志愿者們對每一位老人的情況都熟稔于心,如果哪位老人沒來領(lǐng)飯就會關(guān)注一下這位老人的情況。對不方便出來取飯的老人,志愿者們還要送到家中。那天我們跟隨志愿者給一位雙目失明的老爺爺送飯。老遠就看見老爺爺在家門口等著。老人的眼眶好像有什么病變,讓人不忍直視。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孤獨的盲人老爺爺是怎樣一個人生活的,但是可以想象這一餐飯對這樣的老人是多么的重要。除了每天奉齋,柳虎老師給孤寡老人奉送其他生活物資。他通過一位以前在民政局工作的志愿者老師摸排到了全縣孤寡老人的情況,大約1700多人,一年送兩次米、油、掛面等生活物資,逐一送到家里。有的人家車開不到,需要徒步三四公里。
柳虎老師是北京人,但在北京已經(jīng)沒了自己的住房。2010年北京的房子被拆遷,到現(xiàn)在還沒有回遷。每年政府給全家的拆遷租房補貼全部拿來做公益了。
現(xiàn)在每次回北京看父母他就住在快捷酒店里。目前只奉齋這一項目每月費用6萬多。他一直非常平淡地敘述著他這些年做的事情,甚至沒有用過一個慈善的字眼。
如果是我,一定會覺得這些所有的事情都困難重重,沒有錢怎么做公益?可柳虎老師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游記告訴了他一個道理,唐僧是第一個邁出去的,如果唐僧在出發(fā)之前想死在路上怎么辦,不跨出他的腳步,就永遠不會遇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也就別談取真經(jīng)了。
他說,先做,做了自然會感召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能做下去,就說明這件事情沒做錯。如果做錯了,老天就會讓自己停下來的。
現(xiàn)在一天也不敢放,也放不下,太多老人的生存大事兒,放了內(nèi)心過不去。我們欣慰地看到柳虎老師有著穩(wěn)定的志愿者團隊。
問起他這些志愿者流動性時,他自豪地說:“我們一開始就一起做,到現(xiàn)在一直在一起。我們的志愿者都很霸氣,很頂事兒?!蔽覀円残牢康乜吹綇埣铱谖悼h已經(jīng)有志愿者在復制這一模式。柳虎老師希望能盡快有能力將這一模式不斷復制,因為光是淶源市就還有1500多位孤寡老人望眼欲穿地等著他們。
柳虎老師做公益始于07年。那時候開始助學,他助學的模式和別人不一樣。他個人出資創(chuàng)辦了“北京苦孩子電腦培訓部”,把北京周邊的貧苦孩子接到家中,統(tǒng)一照顧吃住,供他們上學,在供養(yǎng)他們完成基本學業(yè)的同時,教授孩子們掌握電腦的使用和維修等技術(shù)。
通過家庭式助學,受助孩子在18歲以前就掌握了一項基本技能,這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生存能力,也減輕了社會負擔。四年前后有二十多個孩子在培訓部學習。
柳虎老師說,我們家老大、我們家老二……八個孩子。我很納悶,怎么這么多孩子?柳老師靦腆地一笑:“不是,親生的只有一個,獨生子女政策不是嗎?”其實他是把資助的孩子都當成親生的來對待了。
現(xiàn)在老大已經(jīng)在昌平上班了,有的孩子十八歲后返回了家鄉(xiāng),有幾個孩子跟著柳老師做公益。在淶源租住的校舍內(nèi),每年他會開展夏令營,教孩子們國學,孩子們在這里免費吃住。
說起在愛心互助家園收留的那位智障的媽媽,還有個動人的故事。開始柳虎老師把她送到龍泉寺邊上的養(yǎng)老院,這位媽媽每天哭,把糞便弄得滿墻都是,又送到同學那兒,還是每天哭。后來才知道是想念柳虎,沒有柳虎這位媽媽覺得她的天都沒了。就只好接回來,在愛心家園里和柳虎老師全家住在一起,像對待自己的媽媽一樣。
那天這位媽媽看到我們的車進了校園,看到下車后柳虎老師后,手舞足蹈,她歡天喜地的樣子讓同去的志愿者們無不動容。誰說智障的人就不懂得愛呢?
柳虎助養(yǎng)的孩子
其實柳虎老師本身也是一個病人。剛開始見他時我總覺得哪里怪怪的,后來才得知他在2010年患了強直性脊柱炎,脖子無法扭動,身體一直保持著僵硬的姿勢,只能整個身體一起轉(zhuǎn)動。
兒子柳樹根說,父親上下車一不小心就會震到腰,村里顛簸崎嶇的路上,父親一挪一挪地走著,讓他想流淚,“我爸特不容易”。他的身體一直是父母和妻子最為擔心的問題,但整個交談過程中他對自己的病痛一字不提。當我追問他時他淡淡地說,已經(jīng)習慣了。
柳虎老師說,皈依佛教之前做公益是憑興趣,皈依之后就是使命感了。我特意問:“什么使命?利益他人,利益眾生嗎?”柳虎老師又淡淡地說:“不是,我只是想把這件事情做好,這些孤寡老人就當成自己的叔叔大爺來對待。學佛學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就是這些。”
整個交談過程中,柳虎老師沒用一個詞來表揚自己,也沒有訴說一點自己的艱辛,一直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所有故事都化作了他臉上的微微笑容。
同去的秋云老師說柳虎老師像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我覺得他更像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一直用行動默默實現(xiàn)著濟世的大愿。他雖然自己行走很困難,只能挪動著走,但是他在公益路上的每一步都邁的那樣堅定而從容。
他日復一日讓他的愛行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日復一日給老人們、孩子們帶去溫暖和希望,柳虎老師用他的行動默默地帶給周圍人無窮的力量,一點點改變著世界!
文編:清風 圖編: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