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姐姐”是仁愛慈善基金會
龍泉之聲傾聽熱線的一位老朋友,
她定期給熱線來電話已持續(xù)有六七年了。
 
慈善熱線的設立初衷很簡單
就是傾聽電話那頭的煩惱
 幫助疏解對方的內心的郁結。
 
早期,熱線電話接聽量不多,
岫姐姐的來電就格外引人注意。
記得當時,
小組還專門開會研討過岫姐姐的情況,
不知誰還給她起了個這么親切的名字,
大伙一直惦記著她,
而岫姐姐對熱線也很是信賴。
這么多年過去了,
志愿者都換了一批又一批,
但岫姐姐與仁愛慈善的聯(lián)系
卻未曾中斷。
 


記得和岫姐姐交談時,
主要就是圍繞她所關注和熟悉的領域
展開話題,
很少涉及宗教、信仰這些高大上的話題,
自己也沒想給人家開什么佛教知識專業(yè)課。
 
之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交流
得益于師父的教授。
在熱線室墻上貼有一些師父的法語開示,
但師父的廣大教授
不僅僅局限在這幾句話里。

同樣地,
佛法深邃的內涵
也絕不是我們思維意識所理解出來的那樣。
所以,在和來電者的溝通過程中,
我沒有盲目地套“公式”,
去生搬硬套一些佛教概念,只是在聊家常。
 


岫姐姐很苦惱,
總說自己有病,要去看醫(yī)生,
需要吃藥,
糾結過去那些人為什么對她不好……
她自己形成了思維定勢,
把自己牢牢鎖定在這種模式當中難以掙脫。
 
在與她的交談過程中,
不覺間自己內心就會起煩惱、會焦躁。
“這個人怎么回事?
怎么說都不行,
這么長時間了還跳不出來那個圈子,
總把自己沉浸在過去的糾結中……”
很有些恨鐵不成鋼的勁頭。
 

(資料圖,和本文故事無關)

靜下心想想,其實,
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么,
只不過顯現(xiàn)的程度不同罷了。
我們都習慣于給自己貼標簽,
也善于給別人貼標簽。
因為我們認知自己和世界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煩惱。


依稀記得,熱線開設初期
大家在電話交談中情緒基本上比較平靜,
雖說沒有多聊得來,但也少有“談崩”的情況。
可能還是緣分有別吧,
自己也曾接到過一些一言不和就被罵的電話。
現(xiàn)在想來,也都是習氣使然,無須在意。
我們對于來電者的認知也不真實、不準確,
最多只屬于昨天、只屬于上一秒。
 

所以,如果接線遇到不相應的人,
千萬不要有什么畏懼、自卑心理。
為人處世,接人待物,
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要放平心態(tài)。
即使是圣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也會有難堪不順的時候,
而圣人和凡夫的差別就在于
面對這些情況時二者心態(tài)的不同。
 

(資料圖,和本文故事無關)

所以再次接到岫姐姐電話時,
我就會提醒自己
將那些成見盡量清零,
重新開始認識對方,仔細了解對方。
 
正因為交流時心態(tài)的轉變,
我對岫姐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發(fā)現(xiàn)她很重感情,人很聰明,
也很敏感、有能力、有閱歷,
自己去過世界各地不少地方。
當然,她也非常有毅力。
她非??释c人交往,
回歸社會,回歸常人生活。
 
站在岫姐姐的角度,
她認為自己是患病了,
目前的狀態(tài)是理所應當?shù)模?/div>
沒有信心走出來;
而我通過跟她交談,
認為她本就是個正常人。
 


這可能是我們對話過程中的矛盾所在。
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溝通難易取決于我們如何面對這些矛盾。
面對來電者,我該以一種什么心念對待。
如果從彼此平等的角度,
從換位思考的角度,
從真心希望對方好的角度出發(fā),
對話就會比較輕松。
真正關心他,為他好,
對方是能夠感覺得到的。
 
說實話,和幾年前相比,
岫姐姐現(xiàn)在變化很大。
在交談中,
她能夠清晰迅速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雖然她依然會念叨那些過去),
最重要的是笑聲越來越多了。


希望通過熱線這個平臺,
我能夠繼續(xù)學習說話,
學習好好說話。
多說接地氣的話,
多講暖人心的話。
這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和要求。

文編:凱瑞   艷麗    美編: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