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公益活動,讓我的心有了一種流動的感覺。” 靳方杰說 。
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因為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他希望人們都過一種“自在、流動、豐盛 ”的生活。
表述上的巧合,或許不只是一種巧合。
初次結(jié)識靳方杰,是在2016年12月赴曲陽助學的時候。她是我們的小組長,臉上常常掛著燦爛、厚道的笑容。
那天,我們走訪了一位老奶奶。奶奶的兒子兒媳雙亡,家里只有奶奶、孫子和孫子的舅舅相依為命。靳方杰就這么拉著奶奶的手,從進門到屋里,一直聽奶奶傾訴生活的種種。
這個家庭的變故和貧窮的確讓人心生惻隱。屋子破舊陰暗,煤灰沾染了墻壁,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燈泡照亮不大的一片地方。
靳方杰從2015年就開始走訪這個家庭。第一次來到奶奶家,她也感到寒心和無力,走的時候,還情不自禁地跟奶奶擁抱,掉下了眼淚。在之后的兩年里,她所在的小組一直在關心、幫助他們家,還為奶奶爭取到了低保。
靳方杰說,一個 擁抱,讓自己的心打開了。她把老人看成了自己的 親 奶奶。
之前,和大多數(shù)內(nèi)斂的人一樣,她甚少擁抱別人,更別說有親昵的舉動了,包括自己的家人。
靳方杰2013年在山東的一所大學畢業(yè)后,就來到北京實習、工作,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也就是一名程序員。
北京是IT企業(yè)扎堆的城市,在她公司所在的西二旗上地軟件園,每天都有無數(shù)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在上演。一行行代碼,傳遞出一個個夢想,數(shù)不清的程序員們希望自己的公司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百度,做出“改變世界”的產(chǎn)品,登上上海、深圳乃至納斯達克的上市舞臺。
這份工作是緊張、艱苦的,她作為軟件測試,需要負責公司每一個APP的上線,發(fā)現(xiàn)Bug,測試運行情況,督促開發(fā)人員維修和迭代,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每到夜里,都能看到軟件園里燈火通明的景象。
作為一個剛大學畢業(yè)的北漂,生活也頗為不易。在西二旗,租住一間主臥或次臥一個月就要花掉2000多塊。
她當然也有自己的抱負。但經(jīng)常看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不免浮躁、不安。
一次,她對工作不滿意,辭了職,心情和生活都處于階段性的低谷。這時候,她接觸到了 仁愛基金會 的生命助念活動,在松仁堂醫(yī)院,面對一位30多歲就去世了的師兄,現(xiàn)場的助念,讓她感受著平和、安詳,她放下了這種糾結(jié)。
如果我明天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后天就去世了,那有什么意義呢?
她在想
2016年開始,她開始更多地參加仁愛心棧的奉粥活動,每周四至五天,都會雷打不動地來到西二旗“ 賢二家 ”餐廳旁邊的十字路口,為匆匆的行人送上一杯溫暖的粥。
作為心棧的文宣,她還負責拍照、寫日志、發(fā)公眾號。這些工作也占了她不少的時間。有時候,工作任務壓力大、時間緊張,她只能利用中午休息的時候做這些事。
她說,每天在心棧奉粥都很開心,志愿者們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切溫馨。即使要起得很早,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但一天都是元氣滿滿的感覺,連工作都是笑呵呵的,有什么煩惱也都不怎么放在心上。
“把愛傳遞給別人,就是一種能量流動的感覺?!?她說。
作者:郭應喆 | 美編: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