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21日參加了易縣助學,距離上次助學竟然有半年之久了,到了集合點看到了陌生又熟悉的笑臉,心里暖暖的。這次活動44名志愿者,看望51名學生。我們是第7組,看望了3名學生。
圖1:2017年5月20~21日易縣仁愛助學走訪大合照
第一名學生是賀小靜(化名),目前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第一眼看到她的時候,覺得她特別可愛——胖胖的,肉乎乎的。她的父母離異,父親再婚了,她跟著媽媽一起生活。但由于媽媽長年在外打工,沒有時間照看她,就把她寄養(yǎng)在外公家。聊天中,她的媽媽當著孩子的面,毫不避諱地說她也要再婚,而且不會帶著小靜一起生活,孩子就送給外公了。此時此刻,“送”這個字顯得格外刺耳。孩子并非一件物品,豈能說送就送?沒想到,聽到此話的小靜卻異常鎮(zhèn)靜,看樣子,她應該不是第一次聽到媽媽講這樣的話了,心中有種說不出的酸楚。小靜的媽媽還說孩子同意她再婚,說得是那樣輕描淡寫,那樣云淡風輕,難道作為一個媽媽真的不明白孩子那顆無奈又委屈的心嗎?哪有孩子真的愿意媽媽不要自己和其他人生活的呢?看著小靜漸漸低下去的頭,我們趕忙把話題轉(zhuǎn)移到了其他地方。小靜的父母雖然都在世,但又和孤兒有什么差別呢?沒有得到父母的一點陪伴,一點呵護,一點關愛~而這些,不正是十幾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嗎......
圖2:受助者之一賀小靜(化名)
第二名學生張小帥(化名),他和賀小靜是一個村的。父親半身不遂后,母親跑了,而且沒有爺爺奶奶,孩子和爸爸一起生活。雖然知道助學的孩子都是孤兒,但是聽到這兒,心還是不禁揪了一下。之前走訪的孩子至少還有爺爺奶奶的陪伴,可是,小帥不但沒有,卻還要照顧不能自理的父親。當知道我們來看望他,沒有兩分鐘,他就飛奔到村委會,氣喘吁吁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由于天氣很熱,他跑得又很急,額頭上和鼻尖上滲出了幾顆晶瑩剔透的汗珠,伴隨著他大口的呼吸搖搖欲墜。一見到我們他就笑了,露出兩排小白牙特別可愛,欣喜中還略帶羞澀。從那一刻起,這個小男孩,走進了我們4個人的心里。
圖3:受助者之一張小帥(化名)
到了他家,腿腳不方便的爸爸正在椅子上坐著,他的姑姑也在他家,正幫他們洗衣服。和張小帥簡單聊了一下,得知他學習不錯,全班50多人,他能排到前十名。他的學校離家很遠,村里只有他一人在那上學,沒法和其他人一起搭車,他就騎自行車上學,從家到學校需要1個小時~到了冬天,經(jīng)常是天還沒亮就要出發(fā),天黑了才到家。路途遙遠,披星戴月,小帥卻從沒喊過苦。到了周六日,他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可以享受假期,而是在家照顧他的爸爸,洗衣做飯,甚至還要忍受爸爸因為得了重病而亂發(fā)的脾氣。一個16歲的孩子竟然承受了這么多,那么窄小的肩膀卻扛著如此的重任,或許,對小帥來說,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吧~
他很樂觀,即使面對這種家庭環(huán)境,他也沒有意志消沉。我們也會持續(xù)地關注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給他一個更正面的引導,讓他更加自信,對生活更加有信心。
第三名學生叫秦小森(化名),他的家庭同樣悲慘。父親去世,母親也跑了。現(xiàn)在在大伯家生活,大伯家還有一個女兒。我們是在學校見到的他,他現(xiàn)在上初三,因為學習不是很好,現(xiàn)在從普通初中,轉(zhuǎn)到了職教中心,學習汽修專業(yè)。孩子比較自卑,很靦腆,說話時一直低著頭,話也很少,能感受到他非常有壓力。感謝組里的周老師,給他鼓勵。
圖4:受助者之一秦小森(化名,左二)
這兩天的走訪,讓我對助學有了更深的思考。助學到底是為了什么?怎么才能讓他們受益?持續(xù)的看一個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也是認人的,總是同一個人去看他,他才能感受到我們不是一種形式化的關心,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愛。其實不需要多少的話語,這樣就能帶給他們力量。我希望我不是一時興起來做這件事,希望自己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去看望他們,陪伴他們,做他們?nèi)松械囊豢|光,照亮他們前行。愛不需要太多語言,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是一個擁抱,有時是一種陪伴,有時,是一縷能夠永遠閃爍不會消失的光~
(文編/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