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還是一個新志愿者,第一次走入仁愛助學(xué)培訓(xùn)教室時,就被仁愛的“心靈關(guān)懷為重點(diǎn)”的理念吸引——讓孩子放松、平等尊重、“先跟后帶”,先肯定孩子的行為。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志愿者能做到,就真的會讓我們看望的這些孩子們,在心靈上收獲真正地成長。培訓(xùn)會上講述的志愿者跟孩子們的長期對接中產(chǎn)生的深厚的感情和親人般地鏈接,更是讓我羨慕不已。
我?guī)е谂?、激動和一些小忐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走訪。兩天四家的走訪,除去往返北京的時間,每次停留在每個孩子家里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第一次走訪就承擔(dān)組長的我,走訪返程的路上有些恍惚,似乎自己一直都在為了避免尷尬而不停的張羅——互動游戲、問題、藍(lán)絲帶、填個人資料。回憶起對孩子們的印象,除了認(rèn)清了臉,一無所知。別說情感的鏈接,正兒八經(jīng)跟孩子們說幾句話的機(jī)會,我都沒有給自己。
小琪跟媽媽看到我們之后異常冷漠,感覺連笑容都是擠出來,讓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一些抗拒,把自己放在一個資助者的視角,評判著小琪媽媽的不懂感恩,在心里抱怨她這樣的態(tài)度讓我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不快。


小琴爸爸20多歲得了腦血栓,靠著爺爺奶奶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奶奶淚眼朦朧的看著我們說不知道該怎么過。家里唯一的壯勞力失去了勞動能力,還有個需要上學(xué)的孩子,老兩口的日子真的不好過,但面對沉默的、只是靦腆地微笑著的小琴,我感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讓同去的女兒多跟孩子溝通交流。但小孩子們的交流,要說到心靈關(guān)懷,簡直就是笑話,也就是一起玩鬧而已。我不知道這心靈關(guān)懷,連心都沒有打開,該怎么做下去。


小華的爸爸40多歲才有了小華,自己一身的病,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媽媽在生完小華沒多久就去世了,前兩年姐姐出嫁為了置辦嫁妝又借了不少錢。小華爸爸一心想著讓小華上完初中就上班,好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和負(fù)擔(dān)一個月不少的藥費(fèi)開銷。相對于小琴的微笑沉默,小華顯得更加淡漠,只有我的女兒叫著哥哥的時候,小華才會露出一些笑容。倒是爸爸不停地說著家里有多困難,自己有多不容易??粗∪A一直低著的頭,不知道有個對生活如此消極悲觀的爸爸,小華是如何看待生活和人生的呢?雖然好奇,但我卻無從得知,因為幾乎沒有能讓他開口說話的機(jī)會。


小娟燦爛的笑容下,總感覺隱藏著些重重的心事。短暫的交流中,只知道小娟喜歡讀書,文科成績比較好,姑姑覺得小娟數(shù)學(xué)差,可能考不上大學(xué),不想讓小娟上了,但小娟自己很堅持。當(dāng)然,這些也是從姑姑口中聽來的,小娟除了禮貌的、燦爛的微笑,幾乎沒有太多的言語。


接觸的四個孩子,幾乎都沒有說話,跟之前了解到的如何期盼志愿者的到來,如何把自己的心事說給志愿者聽,簡直大相徑庭。心中有些失落,但想著小琴奶奶的眼淚,想著小娟干凈的笑容,心事重重的參加了冬天的第二次走訪。
這第二次的走訪,小琪媽媽雖不情愿,但參加了我們的游戲;小琴奶奶看到我們?nèi)ィα?;小華爸爸給房間換上了干凈的床單;小娟跟我聊著聊著哭了。
第三次走訪,小琪媽媽笑了,隨著我們的引導(dǎo),給小琪系上了藍(lán)絲帶,略顯尷尬的擁抱了一下;小琴爸爸已經(jīng)可以走路了,奶奶依依不舍的送我們出門,并一定要給我們帶上自己家的玉米面;這次走訪看到了小華的姐姐,小華開心的為姐姐系上了藍(lán)絲帶,大方的表達(dá)了對姐姐的愛;小娟看到我,開心的跟我擁抱在一起,能感覺到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第四次走訪,小琪媽媽已經(jīng)不需要我們引導(dǎo),就很自然的抱住了女兒;小琴爸爸已經(jīng)可以自由行動了,奶奶使勁想留我們吃飯,拉著我們的手不停地感謝著;小娟開始跟我說一些自己的小計劃,說到奶奶的去世抱著我哭的很傷心。
第四次……
第五次……
兩次因為一些特殊情況,沒能去走訪,小琪中考了,媽媽專門打電話告訴我小琪的成績考的很好;小琴奶奶在走訪結(jié)束后,跟我視頻聊天了一個小時,問我為什么沒有去,很想我;小華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下,還是輟學(xué)了,參加了工作的他,在我們走訪的時候,愿意請假回來跟我們相聚一兩個小時;小娟高考沒考好,最彷徨無措的時候,愿意讓我一直陪伴她。



如果沒有長期的走訪,我根本不可能看到,心靈的變化不僅在孩子心里,也在大人的心中悄然的發(fā)生著。我們的先跟后帶,到底要帶給孩子什么呢?在我第一次走訪的時候,我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我們要帶給孩子人生的方向?重大選擇的指導(dǎo)?是非對錯的分辨?讓他們有個人可以依靠嗎?
我想我們需要帶給他們的,只是讓他們感受到這個社會值得被信任,帶給他們生活的希望,帶給他們更開闊的視野,至于選擇、方向和他們需要的依靠,他們只能也必須自己給自己,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智慧,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陪伴和相信,讓他們的家人相信,讓他們相信。我們一直都在。
讓他們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