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
玉樹州利民協(xié)會
他希望
用教育喚醒沉睡的夢想
他堅信
夢想,每天都在生長
他是求松,
利民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求松:玉樹剛發(fā)生地震僅僅兩三個小時,我就接到了仁愛慈善的電話問我目前急需什么。當時,我正帶領30多名志愿者救人,我就告訴他們地震災區(qū)物資奇缺,急需藥品、食品、帳篷、大衣、棉被及飲用水。


兩天后,仁愛慈善志愿者就趕到玉樹和我們一起抗震救災,走訪,發(fā)放物資。大家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由此,我認識了仁愛慈善的秘書長林老師,他不但關心我,還教了我很多做公益方面的知識,他是我的公益導師。
有一天,我和林老師一起吃午飯,林老師對我說:求松,你不能這樣盲目去做,現(xiàn)在抗震救災哪里需要你,你就去哪里;等抗震救災結(jié)束了,你的生活又回到了原點。如果,你想把這件事做長久的話,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項目去做。 于是,我就把自己一直想辦學校的夢想告訴了林老師。
林老師聽完我的想法后,就鼓勵我大膽去做,說仁愛慈善會從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是:如果你需要仁愛慈善,請記住仁愛慈善是你的后盾,永遠在你的背后。聽到林老師的這些話后,我是既開心又感動,內(nèi)心充滿了力量,于是才大膽去做。


地震過后幾個月,在仁愛慈善及政府各級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注冊成立了玉樹州利民協(xié)會,籌建玉樹第一個社區(qū)服務中心,在擁有500多平方板房的服務中心設立了利民學堂,為當?shù)啬撩袷W的孩子們提供免費的文化知識培訓。
學校設置了掐絲工藝、唐卡繪畫、板畫藝術、藏醫(yī)培訓、藏香制作、手工紙和藏紙的制作、藏文書法、電腦培訓等多門民族特色、現(xiàn)代技能課程,還開設了漢語、藏文、思想品德、文藝等文化課程。學校為課程添置了配套的教學設備,讓學生能扎扎實實地學到相關文化和技能,成長為一名具有專業(yè)技能的青年人才。
其次,成立仁愛慈善社區(qū)服務中心為周圍的藏民提供免費的醫(yī)療服務,針對流動人口和重災戶進行物資發(fā)放的查缺補漏工作。他們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配合政府的統(tǒng)一規(guī)劃與災民一起重建家園。 


身邊的榜樣,前行的力量。仁愛慈善作為政府主流救助體系的補充者,民間公益組織的協(xié)調(diào)者,以及災后原生公益力量的培育者,踐行“補位慈善”,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使得善行得以持久的延續(xù)。
求松談到,利民學校第一次招生時被人告誡:你管不了這些孩子的,他們也不會有什么作為。但求松堅信真正能夠為這些孩子們帶來改變的一定是教育。利民學校的三年教育模板是針對牧區(qū)超齡孩子們設計、結(jié)合品德教育、維生技能和文化知識為一體,并為牧區(qū)貧困超齡失學牧民子女提供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輔導與支持。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做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才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求松老師也是這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
思想品德課是利民學校的主課,由我親自來講,課程內(nèi)容包括弟子規(guī)、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木格言等,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優(yōu)秀青年。求松說。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建設中的學校
利民學校始終秉承“品德第一”的教育理念,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如今,利民學校的學生從一字不識到能用普通話跟人交流,還能寫日記、寫文章,讀自考大學。從在當?shù)貝鄞蚣苋鞘碌男“酝踝兂闪藷嵝闹说闹驹刚摺K麄兤沸猩屏?、禮貌待人,學習刻苦,懂得感恩,從接受別人幫助到現(xiàn)在成為志愿者去幫助別人,利民學校已經(jīng)一步步改變了牧區(qū)很多的孩子。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在談到辦利民學校的心得時,求松說:回想過去的幾年,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改變。曾經(jīng)是平平淡淡生活,如今承擔起一份充滿挑戰(zhàn)的教育工作。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撿起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幫他們打破識字和技能的壁壘,沒有人注定被遺棄,只需要有人伸出手拉一把。

學校全景

夢想點亮人生

轉(zhuǎn)眼,利民學校已經(jīng)走過八年的風雨歷程,從帳篷學校、板房學校、租聘民房學校,再到拔地而起的新校舍。從最初的二十幾個學生,到如今每年256個學生。
八年堅守,一千多名學生在利民學校的陪伴下完成學業(yè),他們有讀自考大學,有畢業(yè)后成為老師的,有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有留校任教的。他們以青春的名義書寫著自己的夢想,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談到做利民學校遇到最大的困難時,求松說:最初辦學校,父母不理解,鬧矛盾,一個月都沒有與我說話。因為地震中奶奶去世,房屋受損嚴重,需要搬家、修繕等。但是,震后一個多月,我天天忙著去救災,每天不在家。
父母曾流著淚對我說:如果你是孝子,你必須對我們負責,必須放棄你現(xiàn)在做的事,否則,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那天,聽完父母的話,自己就躲在一個角落里哭。當時,我的內(nèi)心特別掙扎,堅持還是放棄。于是,我打電話求助二哥,二哥勸我不要放棄,并支持我辦學校的愿望。


后來,我的母親患病臥床,我每天都陪伴在身邊照顧她。病床前,母親雖然沒說一句原諒我的話,但她摸著我的頭,看著我微笑,我知道,母親原諒了我。
2017年,我的父親看到利民學校建起了美麗的校舍,能幫到這么多孩子讀書,并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支持。父親眼含熱淚對我說:可惜你的母親不在了,如果她還活著,看到你今天所做的這一切,她一定會為你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如果我們當初知道你會這么做,我們又怎么會反對你?父親的這番話讓我感到很欣慰。
八年前,仁愛慈善在玉樹利民學校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已經(jīng)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利民學校從一個帳篷學校成長為占地5000平方的玉樹州利民職業(yè)培訓學校。并且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它的成長軌跡是漢藏親如一家的真實寫照,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永遠篤定而溫暖。


求松感言:利民學校今天的成績,離不開黨政各級部門一直以來對我們大力支持和指導,離不開仁愛的一路扶持與陪伴,離不開以蘇同老師、王晶晶老師、木頭老師、李英杰夫婦,南都公益基金會等為主的4萬多愛心人士及機構(gòu)的長期支持與愛心奉獻。利民學校的師生將會永遠銘記這一雙雙援助之手,感恩這一份份關愛之情。
能力之外,必有勇氣加持。成功者一定要用自己的夢想去點燃別人的夢想,是時刻播種夢想的人。
采訪到最后,我們請求松老師談談利民學校未來發(fā)展的目標及愿望時,他認真思索之后回答:希望能在幫助牧區(qū)超齡失學牧民子女(孤兒、殘障孩子)實現(xiàn)夢想的同時,通過維生技能+文化課程+思想品德的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一批牧區(qū)本土人才,給牧場一個嶄新的明天。
其次是創(chuàng)辦一個成熟的社會企業(yè)(藏香、唐卡、掐絲、手工皂、唇膏、手工紙等工作坊),幫助學生解決勞動就業(yè),學以致用。以營利支持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另外,邀請國內(nèi)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與本地老師組成教師團隊,結(jié)合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發(fā)適合當?shù)匕l(fā)展的教材課程,探索建立一個中國牧區(qū)專為超齡失學牧民子女開設的3年教育模板。
最后,我們希望能逐步在偏遠牧區(qū)超齡牧民孩子較為集中的地方,建立利民學校分校,用教育改變牧區(qū)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命運,推動牧區(qū)的發(fā)展。為新玉樹輸送更多有文化、懂技能、有道德,具有奉獻精神的優(yōu)秀青年報效祖國,反哺家鄉(xiāng)。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遠方的樹,為孩子種下幸福生活能力的種子。心有多大,天地就多大;夢想有多遠,路就走多遠。誠如求松老師所言:有一個夢想,每天都在生長。在此,祝福求松老師的夢想如雪域高原上的格?;ㄒ宦肥㈤_,迎風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