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紅蓮心棧的公益奉粥活動,說是公益奉獻吧,但是我貌似是奔著劉阿姨給我?guī)Ш貌枞~去的,跟別人純粹的義務奉獻比,實在是難以啟齒。
結(jié)行時,我有意逃避分享。但后來還是被點名分享,我唱了一首我喜歡的《小毛驢》,然后簡單的說了些自己的感受。
像我這樣參加好幾年奉粥的人,言說單個某一天的心情真的已經(jīng)很難了。因為畢竟我還是游離在紅塵中,游離的習慣就是思維慣性,這種思維慣性剪不斷理還亂讓我難以純粹,難以脫離茍且的俗味。
我嘗試著盡量不去多占大家時間去分享心棧對我的感受,其大意是心棧讓我學會了慢一點,讓自己處在卑微的角色。
奉完粥我回到單位,把靜靜抓拍下的幾張照發(fā)到群里,然后喬丹老師回復“咋這么像呢!”
這一回復不要緊,一回復我突然覺得我拍的照片有無限的妙趣,第一個念頭就想到了蒙娜麗莎。哦,這不就是蒙娜麗莎的翻版嗎?
我試著回想當初抓拍的動機,第一張是李文洋姐姐,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我拍到的,因為當時是總結(jié)分享,既是聆聽別人的時候,也是展現(xiàn)自我素養(yǎng)的時候。
每每這個時候我總是私下搞小動作瞎聊天,想刷存在感,不想聆聽。我知道這是對別人最赤裸的不尊重,但我就是忍不住。
恰恰看到李文洋老師、譚姥姥她們,如山岳心慈面厚的聆聽;她們雙手互搭,恭謹含笑的自信在紛雜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后來把她們的照片和蒙娜麗莎的照片合拼到一起,動作、表情、手勢都十分的神似,原來神秘的蒙娜麗莎微笑,我們心棧里早已擁有。
世界的很多頂尖人物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研究她,覺得蒙娜麗莎的眼神和微笑分不清是悲是喜,猜不透看東看西,無論你在哪個角落看她,她都在看你。
這種搞不懂的藝術(shù)被稱為最高的藝術(shù),也像我們心棧的藝術(shù),我參與它好多年也搞不懂它的藝術(shù),那今天可能是真的懂了一點。
那種神秘的微笑和目光——是恬靜、是與世無爭、是接納和欣賞別人的目光、是把自己虛化融入到大千世界、大河山水的目光。
我們讀不懂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長時間的參與過欣賞,參與過奉獻,還高高在上的把自己偽裝成太過高傲、太過想證明自己,卻把這種最高的藝術(shù)給忽略了。
據(jù)考證,蒙娜麗莎的原型人物是作者達芬奇父親的鄰居朋友的二婚小媳婦,生育5個子女,十分平凡的小人物,死后遺骸被扔進垃圾場,生平事跡因為太卑微而沒有記載,這幅畫在達芬奇死了很久之后被稱為驚世之作。請注意,是死了很久之后被稱為驚世之作。
心棧的慢節(jié)奏和無求無欲的奉獻讓我學會靜靜的思考很多人生疑問,比如我們竭盡全力想獲得的存在感和幸福感,這種感受或許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假象和謊言。
心棧成就了我有一個“才子”的光環(huán),但在成為“才子”的作品中我卻一點也不喜歡我自己。那些華麗的語言和句子只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而好像別人也特別喜歡能引起注意力的作品。
那些不被人注意,遺落在注意力之外的平凡和掙扎卻總是最走心。
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幸福感在活著的時候求而不得,死了才會爍爍發(fā)光。就像那些被稱為驚世之作的藝術(shù)品,沒有人知道它活著的時候是如何的驚濤駭浪,只有死了很久才會爍爍發(fā)光。
在心棧的平凡經(jīng)歷中我突然感覺到,經(jīng)常替別人著想不會得到別人好感,經(jīng)常不操心那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厭煩。那相處之間最好的方式或許是讓自己消失的存在,就像我們的文洋姐,周三的時候努力負責,盡管負責也是謹小慎微的怕驚擾別人。其他的時候堅決不給別人添亂,不添亂也會靜靜的欣賞。這種似有似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存在方式讓我們不需要等到死就已經(jīng)獲得了存在感。
我們腦海里一直有個隔壁鄰居吵架的故事:
隔壁大哥生氣地吼:“你能不能長點心,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女方怒吼:“我長心了,能嫁你??”
一段很有禪意的吵架對話,愿我們不要把太多的感受都寄托在外界的配合上,腳步慢一點,做好了自己,努力的欣賞別人和無私的奉獻。
那我們努力刷的存在感,或許只是不存在但卻如此的心安和踏實!
仁愛慈善紅蓮心棧 董青杰 | 文
楊京華 | 編輯
黃娜 | 校對
法丹 | 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