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宏是一個15歲的男孩,平時在家沉默寡言,只是悶頭玩手機、上網(wǎng),不好好學習,考試時甚至用手機作弊,還學抽煙,是全家人眼中“怎么教都沒用”的孩子,媽媽甚至說他“是個廢物,沒出息!”


2018年春季,當仁愛助學的志愿者第一次來到淶水走訪小宏的家庭時,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畫面。

斑駁的墻壁,雜亂的房間,貧窮是壓在這個家庭上的一副重擔,但還有更重的一副擔子,就是彌漫在全家人心中的悲觀和痛苦。

原來,這個不幸的家庭有著曲折而多難的經歷。

家里有五口人:上有姥姥、姥爺,唯一的壯年是媽媽,下面有小宏和一個8歲的弟弟。爸爸組建了新家,離開了妻子和孩子。媽媽是兩位老人的養(yǎng)女,三個人身體都不好,常年生病,近年來姥姥還連續(xù)經歷了六七次乳腺癌的手術,家里經濟非常緊張。

貧窮和疾病仿佛一團烏云,灰暗了全家人的心。爸爸的離去更是給媽媽沉重一擊,從此,她把自己的心力都寄托在了小兒子身上。于是,小宏被獨自一人留在了家庭的縫隙中,家人的嘆息中。

了解到這些背景以后,志愿者們分頭跟家人交流。一方面勸說姥姥、姥爺和媽媽給予小宏更多的鼓勵,一方面努力去與小宏談心。但是,第一次見面短短幾小時的交流,并沒有完全打開孩子的心扉,畢竟他已經被忽視了太久。而且,對于這些陌生人,他還沒有辦法全心去信任。


第一次走訪結束的時候,一位志愿者跟小宏做了一個約定:“我們下次還來,希望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你,可以嗎?”小宏默默地點了點頭。

讓志愿者們沒有想到的是,第二次走訪時,就看到小宏身上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令大家都感慨于愛的力量。雖然這小小的關懷只是一絲微光,但是對于小宏來說,這一線光明已經照入了他內心中最孤獨的一個角落,讓他知道,世界上還有人在關心他,在期待他的成長。

秋天,當志愿者第二次踏入小宏家的院子時,就看到小宏正在幫媽媽干活。他看到志愿者非常開心:“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你們來了!”

志愿者們跟姥姥、姥爺交流時,發(fā)現(xiàn)老人也有改變,不再總是責備小宏、說一些負面的話了,而多了鼓勵和認同。小宏的性格也開朗了很多,言談之間不再像以前那樣叛逆,對家人也有了更多笑容,這讓大家都很欣喜。

一位志愿者本人也是孤兒,她非常了解孩子的需要——渴望關愛,渴望被認可、被理解。她走上前去,給了小宏一個緊緊的,“心貼心的擁抱”,把自己赤誠的心傳遞出去。這一個擁抱猶如溫暖的陽光,徹底融化了小宏心中的冰山。這是一個久違的擁抱,一個等待了很久的擁抱,這一個擁抱潤物無聲,喚醒了孩子沉默而緊繃的內心。

志愿者擁抱小宏后,向小宏提出了要求:“能不能也這樣擁抱一下你的家人?”這對于以前的小宏來說,可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現(xiàn)在的他不同了。小宏緊緊擁抱了姥姥、姥爺、媽媽,在擁抱中,一家人的心也聯(lián)結到了一起。

一個擁抱、一份關愛,看起來很小很小;
但有時,它的力量也很大很大。

貧窮是不幸的,但是若因為貧窮而失去了愛、失去了希望,那是更大的不幸。

仁愛助學既是在物質上“扶貧”,也是在精神上“扶貧”,改變了悲觀的心態(tài),才能夠真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