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的大自然空調(diào)!”這就是鳳凰嶺自然風景區(qū)的優(yōu)勢和特色。今天,我們燕京理工學院志愿者有幸和大運河心棧李老師等人,共同來到了北京鳳凰嶺龍泉寺仁愛慈善基金會總部參觀學習。

一進鳳凰嶺我們就看到了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層巒疊翠、密林曲徑,奇花異草遍及山野,不愧為"京城綠肺"。但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仁愛基金會老師們的熱情,看到從8歲到80歲義工們列成兩排,舉著“仁愛家人,歡迎回家!”的牌子歡迎我們時,我們都感動得差點哭了。這就是仁愛的力量,志愿者的魅力。感謝這些一直為社會做貢獻的人!

張銀明老師是我們整個行程的解說員,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龍泉寺位于鳳凰嶺景區(qū)內(nèi),最早建于遼代,是京西北一座以佛教為核心,儒、道為兩翼的文化勝地。傳說繼升和尚經(jīng)常在此練功,多次看見赤鏈金蛇在陪伴相隨,龍泉寺因此而得名。我們走在古道上,感受著這里的靈氣,看到這里的祈福牌,真心感到一種神圣。這里的義工們有長期的,有短期的,大家都是義務的,是愛心把大家集結于一起。

吃齋飯時,所有人都保持安靜,兩腿收回,防止絆倒他人,腰板挺立,大家誦經(jīng)后邊吃邊思索著是否有資格、有德行去享用。這里的菜飯是義工們自己種植的有機綠色食品,確實享用起來別有一番滋味。用齋期間,大家都是吃多少要多少,沒有任何一個人剩下飯菜的,因為我們知道這些都是社會人士的捐贈,義工們的奉獻。我們看到盛飯,洗碗的都是義工們。

路上我們看到了二十四孝圖,可見這是一個注重文化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的地方。我們在這里真是感到了心靈的凈化。之后我們到了仁愛基金會的培訓基地,在短片中,我們了解到: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是由佛教人士發(fā)起、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民間慈善組織,于2006年10月16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立。其宗旨是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推動扶貧救助。其目標是搭建啟發(fā)善心、人人可參與的善行實踐平臺。其理念是“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   

仁愛行動方針對重大自然災害,仁愛基金會開設的災情救濟項目以“救難、救急、救助和救濟”四位一體配合“一線、貼身、持續(xù)、補漏”四種關懷模式,進行災難救助,讓愛的甘霖浸潤滄桑大地。仁愛基金會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地震中,共籌集投入1600多萬元用于賑災。在災區(qū)綿竹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建起了8個小學7個幼兒園近萬平方板房校舍,并組織了大量的師生心理培訓,被綿竹市市委、市政府評為“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是唯一受此榮譽的民間慈善組織。2010年在玉樹地震中,籌集投入200多萬,為玉樹第三完小建設了災區(qū)最大的3500平方的板房校舍,在玉樹災區(qū)扎西科賽馬場安置點的仁愛社區(qū)服務中心開展了包括公益學堂、技能培訓、免費醫(yī)療、貧困幫扶等豐富多彩的社區(qū)服務,深受政府和災民的歡迎,榮獲民政部中國社工協(xié)會頒發(fā)的“民族社會工作先進集體獎”。

在短片中,王璐老師在抗災的路上,斷了四根肋骨,但卻一直堅持著主持工作,直至結束才接受治療。這是真正的奉獻精神,義工是什么,是基于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和個人技術特長的人和人群。而志愿者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奉獻指恭敬地交付、呈獻,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務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志愿者之愛跨越了國界、職業(yè)和貧富差距,是沒有文化差異,沒有民族之分,不論高低貴賤的平等之愛,它讓社會充滿陽光般的溫暖。志愿服務包含著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志愿者憑借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愛心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志愿服務者以“互助”精神喚醒了許多人內(nèi)心的仁愛和慈善,使他們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獻?!爸俗灾睅椭藗冏叱隼Ь?,自強自立,重返生活舞臺。義工和志愿者的宗旨一致,就是為社會奉獻,為祖國努力!

蒙蒙細雨中,我們開始了登山,在這座佛山上,我們看到了北京全景,這里的空氣更是清新,真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之后我們參觀了這里的龍泉寺大地心農(nóng)場,這里的義工們正在忙碌種田,看到了成片的栗子林,美麗的牡丹花。在山頂我們各自說了自己的感受,大家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仁愛的力量,不僅僅為社會做了偉大的貢獻,同時也使每個人的心靈境界得到提升。奉粥,我們是雙手獻上,我們要心懷感恩心,感謝路人接受我們的粥,接受我們的愛心。讓我們有機會去奉獻愛!愛是共同的信仰!

這次志愿活動,讓每一個志愿者都受益匪淺。我們明白了愛是共同的信仰,感恩!我們大學生志愿者隊伍是支年輕的隊伍,充滿了朝氣蓬勃的生機。相信它會因更多志愿者的加入而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譜寫出一曲曲更加動人的奉獻之歌,因為我們將永遠行動著! 讓我們這些新時代青年來擔負起一些微弱的社會責任,奉獻出一點微弱的力量吧!